別名 | 臭兒參、地吊 |
漢語拼音 | yang jiao shen |
英文名 | Rhizome of Whorledleaf Solomonseal |
藥材基原 | 為百合科植物輪葉黃精及新疆黃精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1.輪葉黃精 多年生草本,莖高40-80cm。根莖的節(jié)間長2-3cm,一頭粗,一頭較細,粗的一頭有短分枝,少有根莖為連珠狀。葉通常為3葉輪生;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或條形,長6-10cm,寬2-3cm,先端尖至漸尖;▎味浠2-4朵成花序,腋生;花梗長3-10mm,俯垂;花被合生成筒狀,全長8-12mm,裂片6,長2-3mm,淡黃色或淡紫色;雄蕊6,花絲極短;子房3室,長約3mm,具約等長花柱。漿果近球形,直徑6-9mm,熟時紅色,具種子6-12顆;ㄆ5-6月,果期8-9月。 2.新疆黃精 多年生草本,莖高40-80cm。根狀莖細圓柱形,粗細大致均勻,直徑3-5mm,“節(jié)間”長3-5cm。葉大部分3-4枚輪生;葉片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7-12cm,寬9-16mm,先端尖;ㄒ干,總花梗平展或俯垂,花梗長1-4mm;花被合生成筒狀,全長10-12mm,裂片6,長1.5-2mm,淡紫色,雄蕊6,花絲極短;子房3室,長約2mm,花柱與子房近等長。漿果近球形,直徑7-11mm,具種子2-7顆;ㄆ5月,果期10月。 |
資源分布 | 1.輪葉黃精分布于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新疆黃精分布于陜西、新疆。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輪葉黃精生于海拔2100-4000m的林下或山坡草地。2.新疆黃精生于海拔1400-1900m的山坡陰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間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蒸后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根莖呈圓柱形,長5-15cm,直徑3-7mm,粗細較均勻。表面深棕色,具圓形莖痕,二個莖痕間距4-6cm;節(jié)明顯,呈波狀環(huán),節(jié)間較長,可見少數(shù)點狀須根痕。質(zhì)韌斷面角質(zhì)樣,可見類白色小點散在(維管束)。氣微,味微甜而帶粘性。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內(nèi)皮層不明顯。維管束散在,大部分為周木型,少數(shù)為有限外韌型、薄壁組織中散有粘液細胞。草酸鈣針晶束較稀少。 |
中藥化學成分 | 1.輪葉黃精 根莖含薯蕷皂甙元(diosgenin)及其甙類,并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蔗糖(sucrose)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及賴氨酸(lysine),絲氨酸(ser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蘇氨酸(threonine)。 2.新疆黃精 根莖、葉含水溶性多糖:葡萄甘露聚糖(glucomannan),葡萄果聚糖(glucofructan)等,還含半纖維素(hemicellulose)A-2。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微苦;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補脾潤肺;養(yǎng)肝;解毒消癰 |
功效分類 | 平肝息風藥 |
主治 | 脾胃虛弱;陰虛肺燥;咳嗽咽干;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瘡癰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陜西中草藥》:平肝熄風,養(yǎng)陰明目,清熱涼血。治頭痛目疾,咽喉痛,高血壓癥,癲癎,癤癰。 2.《陜甘寧青中草藥選》:補脾潤肺,生津。治肺結核,病后虛弱,口渴,神經(jīng)衰弱,肝陽頭痛,食欲不振,腰腿酸軟,糖尿病。 |
考證 | 出自《陜西中草藥》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hizoma Polygonati Rose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Polygonatum verticillatum(L.) All.[Convallaria verticillata L.;Polygonatum kansuense Maxim.] 2.Polygonatum roseum(Ledeb.)Kunth[Conva-llaria rosea Ledeb.] |
科屬分類 | 百合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