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金不換、金扁柏、金扁桃、石養(yǎng)草、田雞爪、花肺金、茯苓蕨、飛揚(yáng)蕨、爛皮蛇、扇卷柏、石卷柏、金花草、千年柏、孔雀毛、地柏枝、紅鳳尾草、雞膠裂、鳳凰尾、不黃草、墻邊柏、餅花草、花眉膠、柏葉草、細(xì)葉金雞尾、地側(cè)柏、虎牙骨、虎毛草、肺經(jīng)草、松柏草、小柏、蜈蚣草、山扁柏、黃河婆草、墻柏、紅蕨仔草、干蕨基、金扁擔(dān)、鹿茸草、鳳凰衣、卷筋草 |
漢語拼音 | yan zhou juan bai |
英文名 | Inbolute Spikemoss Herb, Herb of Involute Spikemoss |
藥材基原 | 為卷柏科植物兗州卷柏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兗州卷柏,多年生草木,高14-45cm。主莖直立,下部不分枝的部分長6-15cm,圓柱形,稻稈色,葉覆瓦狀貼著,卵狀矩圓形,漸尖,基部心形;上部3回羽狀分枝。枝上的葉較密,異型,排成4行;側(cè)葉不對(duì)稱,急尖,長2mm,寬1.25mm,葉上平滑,側(cè)葉上半部半卵形,基部心形,遮被枝上,有細(xì)鋸齒,下半部半卵圓披針形,基部截形,全緣,有緣毛;中葉卵圓形,漸尖,或有短芒,外邊全緣,內(nèi)側(cè)有鋸齒。孢子囊穗單生,少成2枚,著生枝端,4棱,長4-20mm;孢子葉圓形、卵圓三角形,漸尖,龍骨狀,有齒。 |
資源分布 | 分布西南及陜西、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河南、湖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00-3500m的疏林下石巖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全年均可采收,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含海藻糖(Trehalose),還含鉀3580μg/g、鎂2830μg/g、鈣2490μg/g、鐵381.8μg/g、鈉74.9μg/g、錳61.6μg/g、鋅49.3μg/g、銅7.1μg/g。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淡、微苦、涼 |
歸經(jīng) | 肺;肝;心;脾經(jīng) |
功效 | 清熱利濕;止咳;止血;解毒 |
功效分類 | 涼血止血藥 |
主治 | 濕熱黃疸;痢疾;水腫;腹水;淋證;痰濕咳嗽;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乳癰;瘰疬;痔瘡;燙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泉州本草》:凡無濕熱者慎用。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福建民間草藥》:能柔筋強(qiáng)骨,益氣明目,清肝熱,療黃疸。 2.《陸川本草》:涼血止血,利尿消腫。治脫肛下血、水腫。 3.《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治吐血、痔瘡出血、淋病、湯火傷及刀斧傷出血。 4.《泉州本草》:清心止血,定驚止痙,化痰平喘。治吐血衄血,肺癰膿血,咳嗽喘促。 5.《湖南藥物志》:治肺癆,勞損,哮喘,疳積。 |
考證 | 出自《本草圖經(jīng)》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Selaginella involvens(Sw.) Spring[Lycopodium involvens Sw.] |
科屬分類 | 卷柏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