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葉浮荒
|
年份 | hieh mbouh hung
|
別名 | 青莖薄荷
|
來源 | 唇形科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Fisch.et Mey.)Kuntze.的全草。
|
形態(tài)特征 |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5~1.5米,莖四方形。單葉,交互對生,心狀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4.5~11厘米,寬3~6.5厘米,頂端尾狀漸尖,基部心形或平截,邊有粗齒;ǖ纤{(lán)色,唇形;輪傘花序排成密集筒形穗狀花序,頂生。小堅果卵狀長圓形,頂端有褐色硬毛。花期6~9月,果期9~11月。
|
生態(tài)分布 | |
采集加工 | 秋季采,陰干備用。
|
性味 | 味辛,性微溫。
|
功效 | 疏風(fēng)解表,行氣和胃,消腫止痛,止血,止嘔止吐。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
用法用量 | 9~15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水煎洗或搗敷。
|
方例 | 1.小兒牙疳 葉浮荒(藿香)鮮品適量,搗爛,(枯礬)少許研末,共調(diào)涂患牙根上。
|
化學(xué)成分 | 揮發(fā)性成分:霍香含揮發(fā)油0.28%,主要成分為甲基胡椒酚,占80%以上。并含有茴香腦,茴香醛,檸檬烯,對甲氧基,桂皮醛,α-和β-蒎烯,3-辛酮,1-辛烯-3-醇,芳樟醇,1-丁香烯,β-欖香烯,β-葎草烯,α-衣蘭烯,β-金合歡烯,γ-畢澄茄烯,菖蒲烯;還含有順式-β,γ-乙烯醛[1]。黃酮類化合物:刺槐素,椴樹素,蒙花甙,藿香甙,異藿香甙,藿香精[2,3]。根含馬斯里酸即是山楂酸,齊墩果酸,3-O-乙;R墩果醛,刺槐素,椴樹素,藿香甙,胡蘿卜甙,β-谷甾醇,去氫藿香酚[4],1-亞甲基-2,4α-二甲基-6,8-二羥基-5-甲氧基-7-,-1,2,3,4.9,10,10a-七氫-9-菲酮[1-methylene-2,4a-dimethyl-6,8-dihydroxy-5-methoxy-7-(1,1-dimetnyl-h(huán)ydroxymethyl)-1,2,3,4,9,10,10a-h(huán)eptahydro-9-phenanthrone][5]。
|
藥理 | 1.抗菌作用 試管實驗藿香煎劑(8%~15%)對許蘭毛癬菌等多種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藿香乙醚浸出液(3%)及酸浸出液(1%)亦能抑制多種致病性真菌,水浸出液的抗真菌效力與煎劑相似;趾間毛癬菌在煎劑15%時方出現(xiàn)抑制,而乙醚浸出液于3%及醇浸出液于5%及水浸出液于10%等濃度時均呈抑制作用,因此藿香的浸出液比煎劑抗菌力強(qiáng)[1,2] 2.抗病毒作用 藿香中的黃酮類物質(zhì)具有抗病毒作用[3]。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xiàn) | [1]楊礎(chǔ)基:《熱帶作物譯收》,1985,(3):15。 [2]Zakharova O I,et al.Khim Prir Soedin,1979,(5):642. [3]Itoclaw H,et al.Chem Pharm Bull,1981,29(6):1777. [4]鄒忠梅等:《藥學(xué)學(xué)報》,1991,26(12):906。 [5]Han Dae Suk,et al.C A,1987,107:205014g. |
藥理參考文獻(xiàn) | [1]孫迅等:《中華醫(yī)學(xué)雜志》,1958,44(8):754。
[2]孫迅:《中華皮膚科雜志》,1958,(3) 210。
[3]徐州醫(yī)學(xué)院:《新醫(yī)學(xué)資料》,1971,(1):27。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