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各隨咪
|
年份 | mbopc diuh miev
|
別名 | |
來源 | 桑寄生科植物扁枝槲寄生Viscum articulatum Burm.f.的全株。
|
形態(tài)特征 | 常綠半寄生小灌木,全體無毛。莖基部圓柱形,有二棱,小枝扁平,二或多叉分枝,節(jié)下收縮,節(jié)間長1~4厘米,每節(jié)上部寬下部狹,兩面有明顯的縱棱。葉退化成鱗片狀突起;▎涡,紅黃色或黃色,雌雄同株,生于小枝關節(jié)上端凹陷處。果實近卵形,熟時黃色,基部有宿存小苞片;ㄆ4~5月,果期7~11月。
|
生態(tài)分布 | 寄生于楓香和殼斗科植物上。產于廣西天峨、靈川、平樂、博白、邕寧、金秀等縣市;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廣東、湖南、福建、湖北、臺灣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辛、苦,性溫。
|
功效 | 活血,祛風除濕,止咳化痰。
|
傳統(tǒng)應用 | |
用法用量 | |
方例 | |
化學成分 | 扁枝槲寄生全株含齊墩果酸,古柯二醇,肌醇[1],α-香樹脂醇,羽扇豆醇,白樺脂醇和白樺脂酸[2]。又從中分離得到黃酮甙成分: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甙-4'-O-β-D-(5-桂皮;)-芹菜糖甙[homoeridictyol-7-O-β-D-glucoside-4'-O-β-D-(5-cinnamoyl)-apioside],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甙,圣草酚-7-O-β-D-葡萄糖甙,生松黃烷酮-7-O-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pinocembrin-7-O-β-D-apiosyl(1→2)-β-D-glucoside],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甙-4'-O-β-D-芹菜甙即槲寄生新甙I,生松黃烷酮-7-O-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pinocembrin-7-O-β-D-appiosyl(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homoeriodictyol-7-O-β-D-apiosyl(1→5)-β-D-apiosyl(1→2)-β-D-glucoside][3,4]。
|
藥理 | |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 [1]Mahendra K J.C A,196,63:8728f. [2]Ray S,et al.C A,1985,102:128882f. [2]王曉林等:《華西藥學雜志》,1990,5(2);63。 [4]王曉林等:《華西藥學雜志》,1992,7(2):71。 |
藥理參考文獻 |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