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來隨咪
|
年份 | 1aih nzuih miev
|
別名 | 土半夏、大葉半夏、山茨菇、犁頭半夏
|
來源 | |
形態(tài)特征 | 多年生草本。塊莖近球形,表面暗褐色,里面白色,味辛辣。葉深心形,卵狀心形至戟形,長3~5厘米,寬2~4厘米,頂端漸尖,基部裂片卵狀披針形至長圓形,邊全緣,或近3裂;ㄐ騿蝹從葉腋抽出;佛焰苞下部管狀卵形,外面綠色,內(nèi)面深紫色,上部擴大成卵狀披針形的苞片狀;肉穗花序兩性,下部為雌花,中間為中性花,上部為雄花,頂部為附屬體,線形。漿果倒卵形;ㄆ5~7月。
|
生態(tài)分布 | |
采集加工 | 全年可采,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苦、辛,性溫。有毒。
|
功效 | 解毒散結(jié),消腫止痛,止血、通竅。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搗敷或磨酒涂。
|
方例 | 1.腮腺炎 來隨咪(犁頭尖)、切翠林(七葉一枝花)各適量,搗爛調(diào)醋涂敷患處。
2.血管瘤 來隨咪(犁頭尖)鮮塊莖適量,用米酒磨取濃汁,涂患處,每天3~4次。
3.毒蛇咬傷 來隨咪(犁頭尖)鮮塊根適量,搗爛調(diào)酒自上而下外搽傷肢。
|
化學(xué)成分 | 塊莖含生物堿和甾醇[1]。
|
藥理 |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 | [1]廣州市藥檢所:《農(nóng)村中草藥制劑技術(shù)》,1971:235。
|
藥理參考文獻 | [1]楊倉良:《毒藥本草》,第1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3:970。
[2]秦彩玲等:《中草藥》,1994,25(10):527。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