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醫(yī)學考研考研院校執(zhí)業(yè)醫(yī)師執(zhí)業(yè)藥師執(zhí)業(yè)護士
衛(wèi)生資格醫(yī)學圖譜醫(yī)學下載醫(yī)學英語臨床技能理論教學
醫(yī)學論壇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最新更新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理論教學 >> 基礎學科 >> 病理學 >> 文章正文
  第二節(jié) 細胞的超微結構及其基本病理過程           ★★★ 【字體:

細胞的超微結構及其基本病理過程

來源:醫(yī)學全在線 更新:2007-8-26 醫(yī)學論壇
( 關鍵詞:細胞 )
Virchow在19世紀中期所奠定的細胞病理學說,通過近代對細胞及其病變的超微結構以及結構與功能相結合的研究,已經獲得了新的更廣更深的基礎,擴大和加深了對疾病的理解。

  細胞是一個由細胞膜封閉的基本生命單元,內含一系列明確無誤的互相分隔的反應腔室,這就是由細胞膜為界限的各種細胞器,是細胞代謝和細胞活力的形態(tài)支柱。細胞內的這種嚴格分隔保證各種細胞器分別進行著無數(shù)的生化反應,行使各自的獨特功能,維持細胞和機體的生命活動。細胞器的改變是各種病變的基本組成部分。

  一、細胞核

  細胞核(nucleus)是遺傳信息的載體,細胞的調節(jié)中心,其形態(tài)隨細胞所處的周期階段而異,通常以間期核為準。

  細胞核外被核膜。核膜由內外二層各厚約3nm的單位膜構成,中間為2~5nm寬的間隙(核周隙);核膜上有直徑約50nm的微孔,作為核漿與胞漿間交通的孔道,其數(shù)目因細胞類型和功能而異,多者可占全核表面積的25%;在肝細胞核據(jù)估算約有2000個核孔。

  核漿主由染色質構成,其主要成分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并以與蛋白質相結合的形式存在,后者由組蛋白與非組蛋白組成。染色質的NDA現(xiàn)在已可用多種方法加以鑒定和定量測定。

  核內較粗大濃縮的、堿性染料深染的團塊狀染色質為異染色質,呈細顆粒狀彌散分布的、用普通染色法幾乎不著色的染色質則為常染色質。一部分異染色質也可以上述兩種狀態(tài)存在。從生化角度看,異染色質不具遺傳活性,相反,常染色質則大部分具遺傳活性。

  間期核的染色質模式還反映細胞的功能狀態(tài)。一般而言,大而淡染的核(濃縮染色質少)提示細胞活性(如蛋白質和酶的合成)較高;小而深染的核(濃縮染色質較多)則提示細胞活性有限或降低。

 。ㄒ唬┘毎麚p傷時核的改變

  1、核大小的改變 核的大小通常反映著核的功能活性狀態(tài),功能旺盛時核增大,核漿淡染,核仁也相應增大和(或)增多。如果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較久,則可出現(xiàn)多倍體核或形成多核巨細胞。多倍體核在正常情況下亦可見于某些功能旺盛的細胞,如肝細胞中可見約20%為多倍體核。在病理狀態(tài)下,如晚期肝炎及實驗性肝癌前期等均可見多倍體的肝細胞明顯增多。

  核的增大除見于功能旺盛外,也可見于細胞受損時,最常見的情況為細胞水腫。這主要是細胞量匱乏或毒性損傷所致,是核膜鈉泵衰竭導致水和電解質運輸障礙的結果。這種核腫大又稱為變性性核腫大。

  相反,當細胞功能下降或細胞受損時,核的體積則變小,染色質變致密,如見于器官萎縮時。與此同時核仁也縮小。

  2.核形的改變光學顯微鏡下,各種細胞大多具有各自形狀獨特的核,可為圓形、橢圓形、梭形、桿形、腎形、印戒形、空洞形以及奇形怪狀的不規(guī)則形(圖1-1)等。在電鏡下由于切片極薄,切面可以多種多樣,但均非核的全貌。核的多形性和深染特別多見于惡生腫瘤細胞,稱為核的異型性(atypia)。

  3.核結構的改變細胞在衰亡及損傷過程中的重要表征之一是核的改變,主要表現(xiàn)為核膜和染色質的改變。

  核濃縮(karyopyknosis):染色質在核漿內聚集成致密濃染的大小不等的團塊狀,繼而整個細胞核收縮變小,最后僅留下一致密的團塊,是為核濃縮。這種濃縮的核最后還可再崩解為若干碎片(繼發(fā)性核碎裂)而逐漸消失。

  核碎裂(karyorrhexis):染色質逐漸邊集于核膜內層,形成較大的高電子密度的染色質團塊(圖1-2)。核膜起初尚保持完整,以后乃在多處發(fā)生斷裂,核逐漸變小,最后裂解為若干致密濃染的碎片。

  核溶解(karyolysis):變致密的結成塊狀的染色質最后完全溶解消失。即核溶解。核溶解變可不經過核濃縮或核碎裂而一開始即獨立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受損的核很早就消失。

  上述染色質邊集(即光學顯微鏡下所謂的核膜濃染)、核濃縮、核碎裂、核溶解等核的結構改變?yōu)楹撕图毎豢蓮托該p傷的標志,提示活體內細胞死亡(壞死)。

  4.核內包含物(intranuclear inclusions) 在某些細胞損傷時可見核內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包含物,可為胞漿成分(線粒體、內質網斷片、溶酶體、糖原顆粒、脂滴等),亦可為非細胞本身的異物,但最常見的還是前者。這種胞漿性包含物可在兩種情況下出現(xiàn):①胞漿成分隔著核膜向核內膨突,以致在一定的切面上看來,似乎胞漿成分已進入核內,但實際上大多仍可見其周圍有核膜包繞,其中的胞漿成分常呈變性性改變(如髓鞘樣結構,膜碎裂等)。這種包含物稱為胞漿性假包含物(圖1-3);②在有絲分裂末期,某些胞漿結構被封入形成中的子細胞核內,以后出現(xiàn)于子細胞核中,稱為真性胞漿性包含物。

圖1-1 惡性腫瘤細胞的奇異形核

圖中央為一巨大的瘤細胞核,核膜曲折凹陷,使核呈奇異形(纖維肉瘤的電鏡照片)×23000

圖1-2 細胞核染色質邊集中毒性肝炎的肝細胞×8000

圖1-3 核內假包含體

垂體嗜酸性細胞瘤的瘤細胞,左側瘤細胞核內可見一卵圓形包含體,有膜包繞,內含細胞器和胞漿分泌顆粒×8400

  非胞漿性(異物性)核內包含物的種類繁多,性質各異。在真性糖尿病時,肝細胞核內可有較多糖原沉積。在常規(guī)切片制作過程中,糖原被溶解,核內出現(xiàn)或大或小的空洞(糖尿病性空洞核)。在鉛、鉍、金等重金屬中毒時,核內亦可出現(xiàn)絲狀或顆粒狀真性包含物,其中有時含有相應的重金屬(如鉛中毒時)。此外,在某些病毒性疾病如DNA病毒感染時,可在電鏡下檢見核內病毒顆粒,如聚積成較大集團(如巨細胞包含體。,則亦可在光學顯微鏡下檢見,表現(xiàn)為較大的核內包含物。

  5.核仁的改變 核仁(nucleolus)為核蛋白體RNA轉錄和轉化的所在。除含蛋白的均質性基質外,電鏡下核仁主由線團狀或網狀電子致密的核仁絲(nucleolonema)和網孔中無結構的低電子密度的無定形部(pars amorpha)組成。核仁無界膜,直接患浮于核漿內。

  形態(tài)上和生物上核仁由3種不同的成分構成:①原纖維狀成分,內含蛋白質及與其相結合的45S-rRNA;②細顆粒狀成分,主要由12S-rRNA構成,為核仁的嗜堿性成分;③細絲狀成分,僅由來自胞漿的蛋白質構成,穿插于整個核仁內。3種核仁成分的空間排列狀態(tài)可反映細胞的蛋白合成活性,例如:

  殼狀核仁:原纖維狀成分集中位于核仁中央,細顆狀成分呈殼狀包繞于外層。這種細胞的合成活性甚低。

  海綿狀核仁:這種核仁的原纖維狀與細顆狀成分呈海綿狀(或線團狀)排列。這種細胞的合成活性升高。大多數(shù)所謂的“工作核”具有這種核仁。

[1] [2] [3] [4] [5] 下一頁

...
文章錄入:凌云    責任編輯:凌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發(fā)表評論】【加入收藏】【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無關,請遵守相關法律
    評論加載中...
    網 名: *(必填項) ·論壇交流·
    Email: QQ號:
    評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評論
    內容
    最新熱點 最新推薦 相關文章
    醫(yī)用化學 目錄
    病理學教學目錄
    生理學目錄
    醫(yī)用化學 目錄
    第一章 溶液 總論
    第一節(jié) 溶解度
    第二節(jié) 溶液的組成量度
    第三節(jié) 溶液的滲透壓
    第二章 電解質溶液 總論
    第一節(jié) 電解質在溶液中的離解
    第二節(jié) 酸堿質子理論
    第三節(jié) 沉淀-溶解平衡
    第三章 PH值與緩沖溶液
    病理學教學目錄
    病理學緒論
    第一章第一節(jié) 細胞和組織的損傷 概述
    第三節(jié) 細胞和組織的適應性反應
    第四節(jié) 細胞和組織的損傷
    第五節(jié) 細胞損傷的原因和機制
    第二章 損傷的修復總論
    第一節(jié) 再生
    第二節(jié) 纖維性修復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傷愈合
    本站部分內容來自互聯(lián)網,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訴我們,歡迎您提供意見和建議!醫(yī)學考研網,執(zhí)業(yè)醫(yī)師,執(zhí)業(yè)藥師,執(zhí)業(yè)護士 站長:凌云 皖ICP備060070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