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神無營于眾物”,見《素問》卷八第二十五《寶命全角論篇》,又見《甲乙》卷五第四。自“黃帝曰:愿問禁數(shù)”至“逆之有咎”,見《素問》卷十四第五十二《刺禁論篇》,《甲乙》同上。自“黃帝曰:愿聞九針虛實(shí)之道”至“四方各作解”,見《素問》卷十四第五十四《針解篇》,又見《甲乙》卷五第四及卷五第二,惟意是而編次不同。自“黃帝問岐伯曰:有病頸癰者”至末,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六《病能論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十一第九。
黃帝問岐伯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所疾,莫知其情,留yin日深,著于骨髓,心私患之。余欲以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天地之間,人最為貴,人君眾zxtf.net.cn/rencai/庶,莫不寶身。然不知病之脆微,留連骨髓,故請療之方也。
平按:“所疾”《素問》作“疾病”;“患”作“慮”。新校正云:“《太素》慮作患!
岐伯曰:夫鹽之味咸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木陳者,其葉落發(fā);病深者,其聲噦。
言欲識病征者,須知其候。鹽之在于器中,津泄于外,見津而知鹽之有咸也。聲嘶,知琴瑟之弦將絕。葉落者,知陳木之已蠹。舉此三物衰壞之征,以比聲噦識病深之候也。
平按:“木陳者,其葉落發(fā)”,《素問》作“木敷者其葉發(fā)”,新校正引《太素》亦作“木陳者其葉落”,王履《溯洄集》所引“木陳”二句,亦無“發(fā)”字。注兩“征”字,《素問》新校正引楊注均作“微”,袁刻同!敖颉毕,《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有“液”字!叭~落”下“者知”二字,袁刻作“如”。
人有此三者,是謂壞腑,毒藥毋嬰治,短針毋取,此皆絕皮傷肉,血?dú)鉅幃悺?/strong>
人有聲噦同三譬者,謂是腑壞之候也。腑者,中府,謂五臟也。壞者,則聲噦也。中腑壞者,病之深也。其病既深,故針?biāo)幉荒苋∫,以其皮肉血(dú)飧鞑幌嗟霉室病?/p>
平按:《素問》“治”上無“嬰”字;“爭異”作“爭黑”,新校正云:“詳岐伯之對與黃帝所問不相當(dāng)!币蛞短亍纷浴胺螓}之味”至“血?dú)鉅幃悺币欢,謂:“《太素》與此經(jīng)只三字不同,而注意大異。”復(fù)引楊注自“言欲知病征者”至“各不相得故也”,謂:“楊氏注義與黃帝上下問答義相貫穿,王氏解‘鹽咸器津’,義雖淵微,至于注‘弦絕音嘶’、‘木敷葉發(fā)’,殊不與帝問相協(xié),不若楊義之得多也!
黃帝曰:余念其病,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為殘賊,為之奈何?
余念微病yin留至深,眾庶不知,遂著骨髓。余痛其心,反甚于病,不能去已,故曰不可更代。百姓聞此積微成大壞腑之言,莫不以為殘賊之深,欲知為之奈何也?
平按:“余念其病”《素問》作“余念其痛”。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yīng)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
天與之氣,地與之形,二氣合之為人也。故形從地生,命從天與。是以人應(yīng)四時,天地以為父母也。
荷主萬物者,謂之天子。
天地所貴者人,人之所貴者圣,唯圣荷物,故號曰天子也。
平按:“荷主”二字,《素問》作“知”。
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jié);
此言天子所知,凡有二合四能。天有十二時,分為陰陽,子午之左為陽,子午之右為陰,人之左手足六大節(jié)為陽,右手足六大節(jié)為陰,此為一合也。
天有寒暑,人有虛實(shí)。
十二爻寒暑之氣,十一月陽氣漸息,陰氣漸消;至四月陽氣在盈,陰氣正虛;至五月陰氣漸息,陽氣漸消;至十月陰氣在盈,陽氣正虛。陰陽即為寒暑者也,盈虛以為虛實(shí)者也。人亦如之,消息盈虛,有虛有實(shí),為二合也。
能經(jīng)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
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故能知天地陰陽變化,理與四時合契,此一能也。
能知十二節(jié)之理者,圣智不能欺;
知人陰陽十二節(jié)氣與十二時同,循之而動,不可得失,雖有圣智,不能加也。欺,加也。此二能也。
平按:《素問》“知”上無“能”字;“欺”下有“也”字。
能存八動之變者,五勝更立;
八動,八節(jié)之氣也。八節(jié)之氣,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更廢更立,血?dú)庖嗳,此三能也?/p>
能達(dá)虛實(shí)之?dāng)?shù)者,獨(dú)出獨(dú)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能達(dá)寒暑之氣虛實(shí)相移者,則壽蔽天地,能獨(dú)出死地,獨(dú)入長生。其言也,呿吟至真微妙之道;其智也,目察秋毫深細(xì)之理。此四能也。呿,音去,即露齒出氣。
平按:《素問》新校正引楊注云:“呿,謂露齒出氣!迸c此同。
黃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萬物負(fù)陰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盡從三氣而生,故人之形不離陰陽也。
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短長,萬物并至,不可勝量,虛實(shí)呿吟,敢問其方?
從道生一,謂之樸也。一分為二,謂天地也。從二生三,謂陰陽和氣也。從三以生萬物,分為九野四時日月乃至萬物。一一諸物皆為陰陽氣之所至,故所至處不可勝量。不可量物并有虛虛實(shí)實(shí)之談,請言其道。方,道也。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水而達(dá),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言陰陽相分,五行相克,還復(fù)相資。知金以克木,水以克火,土以克水,始土克水,得水通易,余四時皆然,并以所克為資,萬物皆爾也。
平按:“土得水而達(dá)”《素問》“水”作“木”;“而達(dá)”下,《素問》有“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二句。
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也,
故針等利人之道,凡有五利也。
黔首共飲食,莫知之也。
黔,黑也,渠廉反。人之首黑,故名黔首也。飲食,服用也。黔首服用此道,然不能得其意也。
平按:“飲食”《素問》作“余食”,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余食’作‘飽食’,注云:‘愚人不解陰陽,不知針之妙,飽食終日,莫能知其妙益!帧短亍纷鳌嬍场,楊上善云:‘黔首服用此道,然不能得其意!
一曰治神,
存生之道,知此五者以為攝養(yǎng),可得長生也;晟褚馄侵,以神為主,故皆名神。欲為針者,先須理神也。故人無悲哀動中,則魂不傷,肝得無病,秋無難也;無怵惕思慮,則神不傷,心得無病,冬無難也;無愁憂不解,則意不傷,脾得無病,春無難也;無喜樂不極,則魄不傷,肺得無病,夏無難也;無盛怒zxtf.net.cn/shiti/者,則志不傷,腎得無病,季夏無難也。是以五過不起于心,則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臟,則壽近遐算,此則針布理神之旨也,乃是崆峒廣成子之道也。
平按:注“先須理神也”,《素問》新校正引此注作“先須治神”!案靼财渑K”,“其”字原鈔作“甚”,依新校正所引作“其”①!皦劢谒恪保滦U鳌皦垩渝谒恪。
①仁和寺本作“各安其臟”,與《素問》新校正同。
二曰治養(yǎng)身,
飲食男女,節(jié)之以限,風(fēng)寒暑濕,攝之以時,有異單豹巖穴之害,即內(nèi)養(yǎng)身也;實(shí)恕慈以愛人,和塵勞而不跡,有殊張毅高門之傷,即外養(yǎng)身也。內(nèi)外之養(yǎng)周備,則不求生而久生,無期壽而壽長也,此則針布養(yǎng)身之極也。玄元皇帝曰:“太上養(yǎng)神,其次養(yǎng)形!彼怪^也。
平按:“養(yǎng)身”,《素問》新校正云:“《太素》身作形!贝巳宰鳌吧怼。注“巖穴”,新校正所引作“外彫”;“恕慈”作“慈恕”;“養(yǎng)身”,“身”字均作“形”;“壽長”作“長壽”。又按:注“單豹”、“張毅”事,見《淮南子·人間訓(xùn)》。
三曰知毒藥藥為真,
藥有三種:上藥養(yǎng)神,中藥養(yǎng)性,下藥療病。此經(jīng)宗旨養(yǎng)神養(yǎng)性,唯去怵惕之慮、嗜欲之勞,其生自壽,不必假于針?biāo)幷咭。有病生中,無出毒藥,以為真惡,故須知之。
平按:《素問》“藥”字不重。
四曰制□石大小,
東方濱海水傍,人食鹽魚,多病癰腫,故制砭石大小,用破癰也。
平按:《素問》“□”作“砭”。
五曰知輸臟血?dú)庵\。
輸,為三百六十五穴者也。臟,謂五臟血?dú)。診,謂經(jīng)絡(luò)脈診候也。
平按:《素問》“輸”作“府”。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此五法各有所長,故用之各有所先也。
今末世之刺,虛者實(shí)之,滿者洩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之。
粗工守形,實(shí)者瀉之,虛者補(bǔ)之,斯乃眾人所知,不以為貴也。
平按:《素問》“洩”作“泄”;“知之”作“知也”。
若夫法天則地,隨應(yīng)而動者,知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
刺虛實(shí)之道,法天地以應(yīng)萬物,若響應(yīng)聲,如影隨形,得其妙,得其機(jī),應(yīng)虛實(shí)而行補(bǔ)瀉也。
平按:《素問》、《甲乙》“動”下無“者”字;“知”作“和”。
道無鬼神,獨(dú)往獨(dú)來。
應(yīng)天地之動者,謂之道也。有道者其鬼不神,故與道往來,無假于鬼神也。
平按:“獨(dú)往獨(dú)來”《素問》、《甲乙》作“獨(dú)來獨(dú)往”。
黃帝曰:愿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廼緩存針。
凡得針真意者,必先自理五神,五神即理,五臟血?dú)獍捕,九候已備于心,乃可存心針道,補(bǔ)瀉虛實(shí)。
平按:“九候已備”《甲乙》作“九候已明”!皬i緩存針”《素問》作“后乃存針”,《甲乙》同。
眾脈弗見,眾兇弗聞,外內(nèi)相得,毋以形先,
病人眾病脈候不見于內(nèi),諸病聲候不聞于外,內(nèi)外相得為真,不唯形之善惡為候也。
平按:“弗見”《素問》作“不見”,《甲乙》作“所見”;“弗聞”《甲乙》作“所聞”。
可棁往來,乃施于人。
棁,五骨反,動也。先知內(nèi)外相得之理,動而往來,乃可施人也。
平按:“棁”《素問》、《甲乙》作“玩”。
人有虛實(shí),五虛勿近,五實(shí)勿遠(yuǎn),
五,謂皮、肉、脈、筋、骨也。此五皆虛,勿近瀉之;此五皆實(shí),勿遠(yuǎn)而不瀉。
平按:“人有虛實(shí)”《甲乙》作“虛實(shí)之要”。
至其當(dāng)發(fā),間不容眴,
至其氣至機(jī)發(fā),不容于眴目也。容于眴目即失機(jī),不得虛實(shí)之中。眴,音舜。
平按:“眴”《素問》、《甲乙》作“瞚”,新校正云:“《甲乙》瞚作暄,全元起本及《太素》作眴!
手動若務(wù),針耀而眴,
手轉(zhuǎn)針時,專心一務(wù)。
平按:“眴”《素問》、《甲乙》作“勻”。
靜意視義,觀適之變,
可以靜意,無勞于眾物也。視其義利,觀其適當(dāng),知?dú)庵凶儎诱咭病?/p>
是謂冥冥,莫知其形,
此機(jī)微者,乃是窈冥眾妙之道,淺識不知也。
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雜,
烏烏、稷稷,鳳凰雄雌聲也。鳳凰群雜而飛,雄雌相和,不見其雜。有觀鳳者,別其聲殊,辨其形異,故曰不雜。譬善用針者,妙見針下氣之虛實(shí),了然不亂也。
平按:“烏烏”,袁刻作“鳥鳥”!半s”《素問》、《甲乙》作“誰”。
伏如橫弩,起如發(fā)機(jī)。
如橫弩者,比其智達(dá)妙術(shù)也。起如機(jī)者,比行之得中。
平按:“起如”《甲乙》作“起若”。
黃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shí)?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shí)也,刺實(shí)者須其虛也,
虛為病者,補(bǔ)之須實(shí);實(shí)為病者,瀉之須虛也。
終氣以至,慎守勿失,
得氣補(bǔ)瀉,終時慎之,勿使過與不及也。
平按:“終”《素問》、《甲乙》作“經(jīng)”。
深淺在志,
志,記也。計(jì)針下深淺,可記之,不得有失。深淺有失,更增其病,故須記。
遠(yuǎn)近若一,
使之得中,不可過與不及,故曰若一也。
形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
行針專務(wù),設(shè)二喻以比之:一如臨深淵,更營異物,必有顛墜之禍;亦如握虎不堅(jiān),定招自傷之害。故行針調(diào)氣,不可不用心也。
平按:《素問》、《甲乙》無“形”字。
黃帝曰:愿聞禁數(shù)。岐伯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
五臟之氣所在,須知針之為害至要,故欲察而識之。
肝生于左,
肝者為木在春,故氣生左。
肺藏于右,
肺者為金在秋,故氣藏右也。肝為少陽,陽長之始,故曰生也。肺為少陰,陰藏之初,故曰藏也。
平按:注“生也”、“藏也”,《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無兩“也”字。
心部于表,
心者為火在夏,居于大陽,最上,故為表。
腎治于里,
腎者為水在冬,居于大陰,最下,故為里也。心為五臟部主,故得稱部。腎間動氣,內(nèi)理五臟,故曰里也。
平按:注“內(nèi)理五臟”,《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理”作“治”;“故曰里也”,“里”作“治”。
脾為之使,
脾者為土,王四季。脾行谷氣以資四臟,故為之使也。
胃為之市。
胃為脾腑也。胃貯五谷,授氣與脾,以資四臟,故為市也。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
心下鬲上謂肓。心為陽,父也;肺為陰,母也。肺主于氣,心主于血,共營衛(wèi)于身,故為父母也。
平按:注“謂肓”,《素問》新校正所引楊注,作“為肓”。
七節(jié)之傍,中有志心,
脊有三七二十一節(jié),腎在下七節(jié)之傍。腎神曰志,五臟之靈皆名為神,神之所以任物,得名為心,故志心者,腎之神也。
平按:“志心”《素問》作“小心”,新校正云:“《太素》作志心!弊ⅰ拔迮K之靈皆名為神,神之所以任物,得名為心”,袁刻脫此十八字!拔,得名為心,故志心者,腎之神也”十三字,新校正所引作“得名為志者,心之神也”九字。
順之有福,逆之有咎。
人之上順血?dú),下順志心,有長生之福;逆之,有入死地之禍也。
平按:“順”《素問》作“從”。
黃帝曰:愿聞九針之解,虛實(shí)之道。
請解九針應(yīng)于九數(shù)虛實(shí)之道也。
岐伯曰:刺虛則實(shí)之者,針下熱也。
刺寒虛者,得針下熱,則為實(shí)和也。
平按:“熱也”下,《素問》有“氣實(shí)乃熱也”五字。
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
刺熱實(shí)者,得針下寒,則為虛和也。
平按:“寒也”下,《素問》有“氣虛乃寒也”五字。
宛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
宛陳,惡血。
平按:“宛”《素問》、《甲乙》作“菀”。
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也。
勿按者,欲泄其邪氣也。
徐而疾則實(shí)者,徐出針而疾按也。
瀉法徐出針為是,只為疾按之,即邪氣不泄,故為實(shí)。
平按:注“疾”下,袁刻重一“疾”字。
疾如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也。
補(bǔ)法疾出針為是,只是徐徐不即按之,令正氣泄,故為虛也。
平按:“疾如徐”《素問》、《甲乙》作“疾而徐”。
言實(shí)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
言寒溫二氣,偏有多少,為虛實(shí)也。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言病若有若無,故難知也。
平按:“不可知”,袁刻作“不可不知”;注“故”下,袁刻增一“甚”字。
察后與先者,知病先后。
知相傳之病先后者。
為虛與實(shí)者,工守勿失其法。
刺虛欲令實(shí),刺實(shí)欲使虛,工之守也。
平按:《素問》無“守”字。
若得若失者,離其法。
失其正法,故得失難定也。
虛實(shí)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
要在各有所宜。
補(bǔ)瀉之時者,與氣開閉相合也。
補(bǔ)閉瀉開,合熱①為時。
平按:《素問》“閉”作“闔”。
①“熱”,人衛(wèi)本注曰:疑“氣”之誤。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官其所之當(dāng)補(bǔ)瀉。
九針之形及名別者,以官主病之別,又補(bǔ)瀉殊用也。
平按:《素問》“官”作“窮”;“所”下無“之”字;“瀉”下有“也”字。
刺其實(shí)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降至,乃去針也。
刺于熱實(shí),留針使針下寒,無熱乃出針。
平按:《素問》“實(shí)”上無“其”字;“降”作“隆”。
刺其虛須其實(shí)者,陽氣降至,針下熱,乃去針也。
刺于寒虛,留針使針下熱,無寒乃出針也。
平按:《素問》“虛”上無“其”字;“降”作“隆”。
降之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
寒溫之氣,降至針下,勿令太過不及,使之變?yōu)橛嗖∫病?/p>
平按:“降之”《素問》作“經(jīng)氣”;“更”下有“也”字。
深淺在志者,知病之內(nèi)外也。
下針淺深得氣,即知病在臟腑也。
近遠(yuǎn)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
深淺得候,即知合中,不令過與不及。
形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
恐其失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
專務(wù)甚也。
神毋營于眾物者,靜志觀病人,毋左右視也。
言志一不亂也。
義毋邪下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
不自御神,為義邪下。
平按:“義毋邪下者”下,《素問》有“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二句。
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付之者,舉膝分易見也。
言三里付陽穴之所在也。付陽穴在外踝上三寸,舉膝分之時,其穴易見也。又付三里所在者,舉膝分其穴易見也。
平按:“付”《素問》作“跗”,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跗之作低胻,《太素》作付之。按《骨空論》,跗之疑作跗上!庇职矗骸端貑枴吠踝⒃疲骸叭,穴名,正在膝下三寸,□外兩筋肉分間。極重按之,則足跗上動脈止矣,故曰舉膝分易見!
巨虛者,搖喬足胻獨(dú)陷者也。下廉者,陷者也。
在三里下三寸,足胻外獨(dú)陷大虛之中,名曰巨虛。巨虛之中,上廉足陽明脈與大腸合,下廉足陽明脈與小腸合。喬,高也,謂此外踝上高舉處也,搖而取之。
平按:《素問》無“搖”字;“喬”作“蹻”;“獨(dú)陷者也”作“獨(dú)陷者”;“陷者也”作“陷下者也”。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九針,上應(yīng)天地四時陰陽,愿聞其方,令可傳于后世,而以為常。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fēng)、九野,
此舉天地陰陽之?dāng)?shù)。
平按:《素問》“而以為!弊鳌耙詾槌R病。
人形亦應(yīng)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
人形應(yīng)于九數(shù),故曰各別有所宜。
平按:《素問》“人形”作“身形”。
人皮應(yīng)天,人肉應(yīng)地,人脈應(yīng)人,人之筋應(yīng)時,[平按:《素問》“筋”上無“之”字。]人聲應(yīng)音,人陰陽合氣應(yīng)律,人齒面目應(yīng)星,[平按:《素問》王注:“人面應(yīng)七星,所謂面有七孔應(yīng)之也!毙滦U疲骸按俗⒛巳鹬o也!盷人出入氣口應(yīng)風(fēng),[平按:《素問》無“口”字。]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luò)應(yīng)野。
言人九分應(yīng)九數(shù)也。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diào)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fēng),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jié)氣,此之謂也,各有所主也。
人身既應(yīng)九數(shù),行針亦有九別也。調(diào)陰陽者,應(yīng)六律也。益精者,益五臟精。應(yīng)七星,謂北斗七星。除風(fēng),應(yīng)八風(fēng)。通九竅,應(yīng)三百六十五節(jié)之氣九野者也。以其人身有主合之
也。
平按:《素問》“謂”下無“也”字。注“野”下,袁刻脫“者”字。
人心意應(yīng)八風(fēng),人邪氣應(yīng)天地,
心意邪氣,應(yīng)天地之中八風(fēng)也。
平按:“人邪氣應(yīng)天地”《素問》作“人氣應(yīng)天”。
人面應(yīng)七星,人發(fā)齒耳目五聲應(yīng)五音六律,人陰陽脈血?dú)鈶?yīng)地,人肝目應(yīng)之九,九竅三百六十五。
肝主于目,在天為日月,其數(shù)當(dāng)九,故九竅合九野三百六十五數(shù)也。
平按:《素問》無“人面應(yīng)七星”一句。新校正云:“全元起本無九竅下七字!
人一以觀動靜,
九數(shù)各有九分義,故人之一分法動靜也。
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yīng)之以候發(fā)毋澤也,
天之二分之義候五色,七星分發(fā)皆天之候。
平按:《素問》無“也”字。
五音一以候?qū)m商角徵羽,
五音一分之義,以候人之五聲也。
六律有余不足應(yīng)之,
六律升降,以候虛實(shí)。
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
地之一分之義,以候高下有余也。
九野一節(jié)輸應(yīng)之以候閉,
九野一分之義,候三百六十五節(jié)氣輸穴閉之不泄也。
三人變一分候齒,泄多血少,
人九變一分之義,候齒及泄多血少。
平按:《素問》“三”上有“節(jié)”字;“一分”下有“人”字。
十分角之變,
九數(shù)各九之,此言十分,未詳,或字誤。十分之義,角音之變也。
五分以候緩急,
五分之義,以候緩急也。
六分不足,
六分以候不足。
三分寒關(guān)節(jié),
三分以候關(guān)節(jié)也。
平按:“關(guān)”,袁刻誤作“開”,《素問》亦作“關(guān)”。
人九分四時節(jié)人寒溫燥濕,
人第九之分,以候四時節(jié),寒濕燥濕也。
平按:《素問》“人九分”作“第九分”;“時”下無“節(jié)”字。
四時一應(yīng)之,以候相反一,
四時一分,以候相反。
平按:“相反”下,袁刻脫“一”字。
四方各作解。
四時一分,以候四方作解。此之九竅,一一各有九分,取之作解,多少不等,或取一,或取二三四等,章句難分,但指句而已也。
平按:《素問》王注云:“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簡爛文,義理殘缺,莫可尋究,而上古書,故且載之,以佇后之具本也!毙滦U疲骸霸斖跏弦话俣淖,今有一百二十三字,又亡一字!睋(jù)本書自“九竅三百六十五”起,至“四方各作解”止,與《素問》校:“‘毋澤’下,本書多一‘也’字;‘三人變一分’上,本書少一‘節(jié)’字,下少一‘人’字;‘九分四時’下,本書多一‘節(jié)’字!比灾挂话俣。楊氏亦謂章句難分,但指句而已。則其不可尋究,故不自今日始也,姑存之以待來者。
帝問岐伯曰: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以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
同稱癰名,針灸石等異療之。
平按:《素問》“針”上無“以”字!都滓摇贰捌湔姘苍凇弊鳌捌渲魏卧凇;“異”上有“而”字。
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
息者,增長也。癰氣長息,宜以針刺開其穴,瀉去其氣。
平按:《素問》、《甲乙》“去”下有“之”字。
夫氣盛血聚,宜石而瀉之,皆所謂同病異治者。
氣盛血聚,未為膿者,可以石熨,瀉其盛氣也。氣盛膿血聚者,可以砭石之針破去也。
平按:《素問》、《甲乙》“聚”下有“者”字;“皆”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