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
胸痞脈滑,為有痰結(jié)。弦伏亦痞,澀則氣劣。
證
夫“痞”與“否”同,不通“泰”也。由陰伏陽蓄,氣與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填滿痞塞,皆土邪之為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nèi)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脹滿則內(nèi)脹而外亦有形也。前人皆指誤下而致之,蓋誤下則里氣虛,故傷寒之表邪乘虛入于心下;雜病則所受之邪氣,亦蓄心下,因而致痞也。亦有不因誤下而得之者,有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為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而為痞者;有濕熱太甚,土來心下為痞者。
治
古方治痞,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濃樸、半夏,生姜之辛以散之,人參、白術(shù)之甘苦以補之,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大概與濕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又曰∶肥人多是濕痰,宜蒼術(shù)、半夏、砂仁、茯苓、滑石以燥之;瘦人多是中焦郁熱,宜枳實、黃連以導(dǎo)之,葛根、升麻以發(fā)之。如飲食后因感風寒,以致飲食不消而作痞者,宜藿香、砂仁、草豆蔻、吳茱萸以溫化之,如脾氣虛弱,轉(zhuǎn)運不調(diào),飲食不化為痞者,當消導(dǎo)其胸中窒塞,宜陳皮、白術(shù)、神曲、麥芽、山楂以助化之,或以保和丸、枳實導(dǎo)滯丸,木香化滯湯主之。有傷寒下早而作痞,桔梗湯、小陷胸湯主之;有傷寒下多則亡陽而痞者,四物湯加參、苓、白術(shù)、柴胡、升麻,少佐陳皮、枳殼以疏之;有大病后元氣未復(fù),而胸滿氣短者,補中益氣湯、橘皮枳術(shù)丸主之。又有虛實之殊焉,實痞大便閉而能食者,濃樸枳實湯主之;虛痞大便利者,芍藥、陳皮治之。上逆兀兀欲吐者,則宜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世人苦于痞塞,喜行利藥,以求速效,雖臨時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下多所謂亡陰之意也。
方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郁zxtf.net.cn/sanji/氣結(jié)于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當歸梢(四兩) 枳實(炒,四兩) 陳皮(六分) 干姜(六分) 木香(六分) 柴胡(七分) 草豆蔻(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紅花(少許) 甘草(炙,一錢)
上銼一劑,生姜煎,食遠服。
黃連消痞丸〔批〕(按此方治氣郁實痞專消之方) 治心下痞滿,壅滯不散,喘促不安。
黃連(一兩) 黃芩(二兩,炒) 枳實(七錢,麩炒) 半夏(九錢,湯泡) 陳皮(五錢) 茯苓(三錢) 白術(shù)(三錢) 豬苓(五錢) 澤瀉(一錢) 姜黃(一錢) 干姜(二錢)甘草(炙,三錢)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滾湯任下。
加減益氣湯(即補中益氣加減,方見內(nèi)傷) 治內(nèi)傷元氣痞滿。
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脈弦,四肢乏力,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柴胡、甘草。大便閉燥,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當歸。心下痞,劣悶,加白芍藥、黃連。心下痞,腹脹,加白芍藥、砂仁、五味子,如天寒,少加干姜,或加中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黃連。心下痞,嘔逆者,加陳皮、生姜、黃連,冬月加黃連,少加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枳實、桔梗、黃連。
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但根據(jù)本方。食已,心下痞,則服橘皮枳zxtf.net.cn/kuaiji/術(shù)丸。
枳實消痞丸 治右關(guān)脈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
人參(三錢) 白術(shù)(三錢) 白茯苓(二錢) 黃連(五錢) 枳實(五錢) 半夏曲(三錢) 濃樸(姜制,四錢) 麥芽(炒,二錢) 干姜(二錢) 甘草(炙,二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遠白湯下。
大消痞丸〔批〕(按此方治內(nèi)傷虛痞,消補兼施之劑) 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黃連(土炒,八錢) 黃芩(土炒,六錢) 枳實(麩炒,五錢) 半夏(泡,四錢) 陳皮(四錢) 濃樸(姜制,四錢) 白術(shù)(土炒,二兩) 豬苓(二錢五分) 澤瀉(三錢) 姜黃(一兩) 干姜(二錢) 人參(四錢) 神曲(炒,二錢) 砂仁(二錢) 甘草(炙,二錢)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