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開始講講溫病篇,彭子的歸納很有意思,很有特色,也很吻合天地法則。如果大家真的對中醫(yī)有所了解,回過頭來,一定會拍案稱絕。 溫病派主要分為兩派:感溫和伏邪。把彭子加上,也可以算是三派。或者說彭子把前兩者的發(fā)病原因經(jīng)過分析后,得出結(jié)論,溫病屬于本氣之病。這是彭子引以為傲的地方。
感溫或者說溫感,就像
傷寒一樣,戾氣從外而入,這派以吳鞠通為主,后人將《溫病條辨》視為中醫(yī)四大經(jīng)典之一。傳變之道以三焦為主,但是彭子認為不合理。
伏邪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清代的大醫(yī)王孟英,依據(jù)的是“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并著有《溫熱經(jīng)緯》,認為溫病是病邪在冬季潛伏在皮表體內(nèi),到春季才反應出來,形成溫病。這個“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彭子在后面做過解釋,也解釋得很好,可以看看。但是彭子也認為不妥,因為沒有寒氣可以潛伏那么久。
彭子認為,溫病就是本氣自病,就是疏泄本病。如果認為是外邪致病,則治法會以驅(qū)邪為目的,反而會導致本氣更虛,導致變癥。像
銀翹散桑菊飲等,都是以破瀉為目的,就容易傷及本氣,所以并不完全適用于溫病。
那么溫病是什么成因呢?就是木火疏泄過旺,金氣被沖,失于收斂,水氣干涸,失其封藏所致。金木無源則木火易動,所以上焦津液受傷,下焦相火無根而元氣大敗所致。所以成因在于人體春木之氣生發(fā)失常之病,也跟大氣的圓運動有關(guān)。
溫病有沒有傳變之道?有的,起于榮衛(wèi),終于氣血,這是彭子對溫病研究的總結(jié),這個概括簡明扼要,大家可以先有個概念,有興趣的在實踐中領(lǐng)悟或者拓展。溫病的榮衛(wèi)氣血,皆熱不寒,皆虛不實。脈象躁急模糊,神色昏晦。這是比較標準的溫病,當然,其中,也會夾有寒氣,但是以溫為主。這也跟天地之氣有關(guān)。大家自行感覺。
溫病為榮衛(wèi)氣血,往下又會傷及腸胃肝腎等。知道了溫病的原理,本氣自虛所致,就要謹慎使用散藥涼藥,以免導致變癥。這里提醒一下,完整意義上的溫病不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所以大家還是需要小心辯證。另外,彭子提到一個問題:傷寒易治,溫病難治。為什么會這樣呢?道理很多,有一點是傷寒為外邪,溫病為本氣自病,所以不會像標準傷寒那么容易解決。
我們看看病及榮衛(wèi)怎么治療。榮衛(wèi)之病的癥:初起頭疼身痛,但熱不寒,神智
昏迷,精神倦怠。舌無苔,脈躁急模糊。輕按多重按少。頭疼身痛,精神倦怠等,跟傷寒差不多,但是只熱不寒,這個就不同。
這時有兩個方子:一個
烏梅白糖湯;一個扁
鵲三豆飲。
發(fā)熱大的,脈洪大的,就用到烏梅白糖湯,脈虛小的,發(fā)熱不是那么厲害的,就可以用三豆飲,或者三豆飲的變方。如果還伴隨著惡寒,那么脈象就會兼有弦緊,所以要用到
薄荷來通表。所以就是烏梅白糖湯加薄荷,或者三豆飲加薄荷,個人認為這時用三豆飲加薄荷會更好一點。
這時還可以用到一個蔥豉湯,這個湯是治療兼感寒溫的方子。疏通衛(wèi)氣、胃滯之用,傷寒也能用到,這個方子也很有意思。這是溫病傷及榮衛(wèi)的治療辦法。
補充一下,上面的烏梅白糖三豆飲,治療的是脈氣虛,面色紅的情況非常有效,面色紅是因為中虛,相火浮越所致,這時用涼藥就會有麻煩。今天暫時講到這里。
-----------支持原創(chuàng)。
-----------好長時間沒見老師上課
-----------
一點點也不懂
-----------感覺講的有點亂啊,還是頂一下,期望后續(xù)能更有條理一些。
-----------我感覺吧,圓運動先讀原理上篇和原理下篇好像更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