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身體太“虛”了
數起大學生運動中
猝死事件發(fā)生后,青少年體弱現象再次受到重視。不少大城市已經著手改善學生體質,但更多升學競爭激烈的地區(qū),學生體質仍被忽視。
記者|黃 祺
“如果我在少年時像派一樣身處危境,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求生?”觀看電影《少年派的奇幻之旅》時,觀眾難免心中泛起這樣的嘀咕,答案多半是否定的:恐怕一個浪打來,我們連抓住船舷的力氣都沒有。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三名大學生相繼在運動過程中意外死亡。
第一位不幸去世的,是21歲的大三學生陳杰,2012年11月18日,陳杰參加廣州馬拉松賽,在沖過終點后昏厥,第二天,陳杰在醫(yī)院離世。
相隔不久,11月27日,上海東華大學松江校區(qū)內,一名大三男生小繆在跑完1000米體質測試后突然暈倒。經急救無效,小繆于中午不幸離世。
12月10日,又一名大學生在體育課上猝死,這名上海杉達學院大二男生,上籃球課時突然倒地,搶救后仍不治身亡。
過往功利化的體育教育,模糊了體育原本的含義,青少年階段未能養(yǎng)成運動習慣,未能將運動變成主動的需要。成年后,體育鍛煉隨即變成“奢侈品”。事實上,體弱的不僅是青少年。
大學生體質持續(xù)多年下降
鄭州大學男子3000米長跑紀錄是9分23秒,這個紀錄誕生在1960年的田徑運動會上,52年來,還沒有人打破。不僅是鄭州大學,國內許多高校運動會長跑紀錄均已塵封十余年。
從現有的各種統(tǒng)計數據看,大學生體質下降已經持續(xù)多年。
大學生運動中猝死,是否反映學生體質狀況?
作為資深的體育教育工作者,上海體育特級教師徐阿根并不同意將偶發(fā)的意外事件簡單歸因于青少年體質差。他認為,類似的猝死意外,大多數發(fā)生在本來就有基礎疾病的人身上。
上海東華大學發(fā)生長跑意外后,為防止萬一,東華大學立即暫停了冬季3公里跑。學校的謹慎被批評為因噎廢食,更加讓人擔心的是,越害怕意外越不敢鍛煉,越不鍛煉越容易出現意外,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只會讓學生體質變得更差。
徐阿根認為,如果說體育教育因大學生運動猝死需要反思,那么反思的應該是我們的體育教育中,長期重視運動技能的教育,卻忽視了體育衛(wèi)生知識的教育。
“什么時候適合運動,怎樣在運動的時候保護自己,以前我們的教學中講得太少。”徐阿根負責上海市部分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培訓工作,他介紹,在上海,最近幾年的培訓中已經強化了這方面的指導。
社會再次重視學生體質問題,徐阿根覺得是一件好事,盡管如此,中國學生體質下降,仍然是客觀的現實。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公共體育部主任于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反映了類似的情況。于瑩表示,從最近三五年看,學生的體能變化不大,一直維持在比較低的水平。如果與2000年左右的學生體質相比,差距就非常明顯!耙阅凶1000米為例,2007年以前,大學生1000米測試及格成績?yōu)?分50秒左右,當時大部分學生都能及格,而2007年教育部重新修訂了1000米及格線,學生只要跑進4分30秒就及格,及格線比以前慢了40秒。即使這樣,每年的學校測試中,每個班級都會有三五名學生不及格。如果用2007年以前的標準去衡量,一個班級中會有一半以上的男生成績不及格。”
同濟大學體育部的劉敏等人對更多的數據進行了研究,這份報告指出,上海市19-22歲年齡段的大學生,2005年和2010年的體質數據比較,男女生身高都有增長,體重有所下降。此外,握力,50米跑,立定跳遠,耐力跑等成績都有明顯下降,女生則下降得更為明顯。
劉敏等人分析說,大學生體虛的主要原因,與體育鍛煉不足有最直接的關系。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市大學生平均每天用于體育鍛煉的時間不足30分鐘的占54.01%,對于是否喜歡上體育課的回答,37.28%的人回答“一般”,回答“喜歡”的占40.21%,“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的占46.41%,只有22.37%的學生表示愿意參加長跑。
盡管中國高校的校園里,運動場上常常是人聲鼎沸的樣子,但除了球類等趣味性運動項目受到部分學生追捧外,大多數學生并沒有養(yǎng)成運動習慣,甚至將上體育課和晨跑視為負擔。因為缺少鍛煉,運動中的傷害時有發(fā)生,因為害怕發(fā)生意外,體育教學也降低了難度和強度。
高年生普遍比低年生體質差
不僅是大學生,中小學生體質也不容樂觀。
上海市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中心楊漾等人以上海市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次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數據為基礎,對上海市7-22歲的大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分析。這項涵蓋了小學到大學學生的報告顯示,2000年-2010年十年間,上海城鄉(xiāng)學生身高、肺活量有所增長,但身體素質在2000年-2005年全面下降,2005-2010年下降趨勢得到遏制,部分指標有所增長。
肥胖與體質有直接關系,上海市閘北八中體育教師李玉振告訴記者:“最直觀的聯(lián)系是,肥胖學生耐力比較差。”報告顯示,2010年學生總的肥胖檢出率為12.26%,
營養(yǎng)不良4.33%,學生超重、肥胖檢出率持續(xù)增長。學生的肥胖現象呈現出一些特點,報告中,肥胖檢出率男生高于女生,特別是10-11歲男生中間,肥胖檢出率高達20%-30%,“應引起重視”。
另外,在身體素質指標中,體現爆發(fā)力的立定跳遠,體現肌肉耐力的引體向上、仰臥起坐、 耐力跑等項目,都呈下降趨勢。
徐阿根解釋說,學生的身體素質,取決于遺傳、營養(yǎng)、生活環(huán)境、經濟條件、個人習慣等等,因此,不能一提學生體質差,就說是體育教育有問題。但同時,先天的條件不可改變,后天的鍛煉卻能改善體質。所以,學生體質不理想,與運動鍛煉的缺乏有必然的聯(lián)系。
缺少鍛煉,是中國學生中存在的普遍現象。上述報告中上海地區(qū)2年前的情況是,7-18歲學生平均每天體育鍛煉時間超過1小時的僅占30.8%,超過半小時的占84.4%。
高年級學生比低年級學生體質差——在學生中間,李玉振發(fā)現了這樣的現象,而這個現象與運動時間的多少也存在直接關聯(lián)。報告顯示,11-19歲學生每天體育短時間超過1小時的占24.5%,每天做作業(yè)時間超過1小時的占76.4%,超過2小時的占41.3%,周末以學習為主的學生占58.3%,在對造成身體不好的原因的調查中,體育鍛煉不夠的占73.6%,其次是睡眠不足的占65.1%。學生學習負擔較重,體育鍛煉時間嚴重不足,這是導致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兩個主要原因。
少年體弱已然成為客觀的現實,但這樣的現狀,并非不可逆轉。
以上報告顯示的是上海地區(qū)2010年之前的學生體質狀況,徐阿根介紹,經過近幾年教育部門對體育鍛煉的重視,上海地區(qū)學生體質已經有改善的跡象!绑w育鍛煉的效果需要時間積累,過幾年我們就能看到成果!
在一些一貫重視學生體質和體育運動的學校,這種變化已經體現出來。
時近隆冬,記者在上海市閘北第八中學的操場上看到,學生們脫去厚重的外套列隊跑步。與其他學校冬季長跑不同的是,3年前開始,這所中學讓學生嘗試負重鍛煉,腿上綁著3-5斤重的沙袋跑步。
“運動時間無法增加,我們就把運動量加上去!毙iL劉京海說。除了綁沙袋長跑,這所學校十多年堅持每天兩次廣播操操,加上體育課,學生平均每天的運動時間是2小時。
為了讓學生主動地運動,學校還想了很多辦法。劉京海校長介紹,學生不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不同程度的體育課程。
類似的做法在閘北區(qū)大寧國際小學也已經實現,小學生們早上一到校就要參加晨跑,跑完蓋章,集齊一定數量的印章,會得到學校的獎勵。小學生們在體育課上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
由于重視體育鍛煉,閘北八中學生體質得到提高,一個明顯的指標是,學生肥胖檢出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體育去功利家校皆有責
但讓人擔憂的是,一所學校對體育鍛煉的重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負責人的觀念,在很多學校里,“兩操”(每天兩次課間操)被悄悄地“置換”,其中一次課間操以眼保健操充數。“分數是有形的,學生體質上升是無形的!眲⒕┖=忉屨f,造成學校負責人不重視體育的原因是,雖然教育部門倡導對學生體育鍛煉的重視,但在各種對學校的考核和評價中,文化課考試成績依然被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體育則“無傷大雅”。
學生體質在大城市逐漸受到重視,以上海為例,中小學體育課被擠占現象幾乎已經杜絕,特別是中考加入體育考試后,小學、初中對體育日益重視。
上海市體育進中考進入第四個年頭,提議體育進中考并參與標準制定的徐阿根表示,從設計之初,中考體育項目就考慮到盡量避免功利化,提供給考生多項選擇,讓學生通過考試培養(yǎng)對運動的興趣!敖裉炜荚囀菫榱藢聿豢。”
但在升學壓力更大的地區(qū),體育運動仍然被擺在教育的末端。
上海一位體育教師到中部某城市展示自己的教學創(chuàng)新成果,準備的項目是高二年級女生雙杠滾翻教學。這位教師需要尋找當地高二女生配合,組織方請當地一所重點高中找高二女生參加,但校方告訴他們,這個學校體育課雙杠項目很多年沒有開展過,學生們根本不知道怎樣上杠。
徐阿根在很多地區(qū)看到,中學生體育課被擠占是非常普遍的情況,到了高三,體育課干脆就被撤消了。
有人曾提出,用體育進高考的方式來促進體育教育,徐阿根對這樣的提議表示反對。他認為,全國學生差異大,如果設立統(tǒng)一的考試項目,可以想見的結果是,學生苦練考試項目,只為通過考試,這完全違背了體育教育的初衷。
因此,在升學選拔標準、選拔方式尚未改變的情況下,體育教育的地位,也很難改變。
蹊蹺的是,雖然像上海這樣的城市對體育教育越來越重視,但從按照全國學生體質監(jiān)測數據看,上海學生的體質指標卻不一定比外地高。劉京海提出,監(jiān)測數據的真實性讓人生疑,他提議應該用標準化、集中式的監(jiān)測方法來獲得真實的數據,不然,基于虛假數據而制定的政策,將無法正確地引導體育教育的未來。
“人們怎么看待運動,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社會文明程度有關系,中國還需要時間!毙彀⒏蠋熣f。
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習慣,并不是學校一方可以做到的。大寧國際小學體育教師童仲凱教過一名四年級學生,上學期間體重正常的學生,一個暑假以后,胖了近20斤。童老師說,如果家庭不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督促孩子運動鍛煉,學校單方面的努力是沒有用的。
楊漾等人的另一項研究就發(fā)現,學生的運動素質與家庭的影響有著密切關系。在他們的報告中,父母支持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運動素質明顯高。報告中分析說,中國家長過于呵護溺愛致使孩子遠離體育活動,不參加家務勞動,以車代步,家長們往往只抓子女文化素質,輕身體素質,關心子女身體健康,卻忽視體育鍛煉。
在一些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運動已經成為生活習慣!督恰纷髡呙绹撕蝹ィ谶@部作品里描述了他初到中國時晨跑的有趣經歷。1990年代的中國內地小城涪陵,少有外國人常住,盡管小城空氣污濁,何偉還是保持了他每日跑步的習慣。剛開始時,何偉跑過涪陵街頭,常常被圍觀——剛剛擺脫體力勞作的大多數中國人,還沒有意識到運動的必要性,把跑步當“必需品”的何偉,在當時自然顯得有些怪。
亞洲體育強國日本,運動普及遠遠超過中國。除了隔三差五的各類馬拉松比賽,學校里,棒球賽更是普及。在日本,如果不是出于特殊原因,一個男孩如果不會打棒球,會被視為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來源: 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