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珍
馬云:第六節(jié)。有曰名曰玉機。內(nèi)又論真臟脈。故名篇。
春肝如弦 肝。諸本作脈。當(dāng)改。下同。
善忘 志云:經(jīng)曰:氣并于上。亂而喜忘。高云:肝脈太過。則令人善忘。傷寒論云:本有久瘀血。
故令喜忘。簡按馬吳張仍王注。作善怒。是。
巔疾 甲乙。作癲疾。(詳義。見于脈要精微。)
其氣來不盛去反盛 張云:言來則不足。去則有余。即消多長少之意。故扁鵲于春肝夏心秋肺冬腎。皆以實強為太過。病在外。虛微為不及。病在內(nèi)。辭雖異。而意則同也。簡按新校正引難經(jīng)文。謂醫(yī)學(xué)檢驗網(wǎng)與素問不同。故張有此說。
膚痛為浸yin 甲乙。膚。作骨。非。吳云:浸yin。熱不得去。浸漬而yin。邪熱漸深之名。今之蒸熱不已。是也。簡按宋玉風(fēng)賦。夫風(fēng)生于地。起于青 之末。浸yin溪谷。漢書五王傳師古注。浸yin。猶漸染也。當(dāng)從王義。志云:浸yin。膚受之瘡;馃崾⒁。此據(jù)金匱浸yin瘡為解。亦非。
氣泄 張云:心氣不足而煩。心虛陽侵肺而咳唾。下為不固而氣泄。高云:氣泄。后氣下泄也。
中央堅兩旁虛 吳云:中央堅。浮而中堅也。張同。簡按何氏醫(yī)碥云:虛。猶散也。惟兩旁散。而中央不散。與上所謂去散者異矣。
慍慍然 脈經(jīng)。作溫溫。熊音。慍慍。音 。含怒意。
馬云:不舒暢也。簡按蓋此方書所謂背膊倦悶之謂。吳張并云:悲郁貌。非。
下聞病音 張云:謂喘息則喉下有聲也。志云:虛氣下逆。則聞呻吟之病音。吳。下。改及字。簡按下字不穩(wěn)。姑從張義。
沉以摶故曰營 摶。當(dāng)作搏。諸本作搏。注同。吳云:營。營壘之營。兵之守者也。冬至閉藏。脈來沉石。如營兵之守也。馬張并同。簡按王注如營動。未詳。高本。搏。作摶。云:摶。聚也。誤。
其去如數(shù) 吳云:其實未數(shù)也。蓋往來急疾。類于數(shù)耳。張云:動止疾促。營之不及也。蓋數(shù)本屬熱,而此真陰虧損之脈。亦必緊數(shù)。然愈虛則愈數(shù)。原非陽強實熱之?dāng)?shù)。故云如數(shù)。則辨析之意深矣。
心懸如病饑 張云:真陰虛。則心腎不交。故令人心懸而怯。如病饑也。
釋音。音蒸。熊本作眇。音亡沼反。一目小也。誤。馬。吳。音緲。張。音秒。甲乙注。音停。
通雅云:今唐韻。韻會。字匯。日月燈。皆遺 字。當(dāng)音渺。
小便變 甲乙變下。有黃赤二字。張云:變者。謂或黃或赤;驗檫z淋。或為癃閉之類。由腎水不足而然。
逆從之變異也 馬云:循四時之序。謂之曰從。其有過與不及。而為諸病者。謂之曰逆。吳云:脈逆其順。則變異為病。高同。
如鳥之喙 新校正云:喙。別本作啄。簡按難經(jīng)。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耳。來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見也。據(jù)平人氣象論。銳堅如鳥之喙。作喙為是。
重強 馬云:重。平聲。脾不和平。固為強矣。而九竅不通。則病邪方盛。名曰重強。此皆脾之惡可見也。吳云:其不及則無沖和土氣。五臟氣爭。而令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言邪勝也。張云:重強。不柔和貌。
沉重拘強也。高云:是脾病。而上下四旁皆病。故名曰重強。強。不和也。簡按諸說不知孰是。
瞿然 禮檀弓。曾子聞之瞿然。鄭注云:驚變也。高云:驚顧貌。
再拜而稽首 吳本。刪而字。
玉機 吳云:以玉為機。象天儀者也。其機斡旋不息。今曰神轉(zhuǎn)不回。則亦玉機之斡旋耳。是故名之。
張云:玉機。以璇璣玉衡?筛Q天道。而此篇神理?筛Q人道。故以并言。而實則珍重之辭也。
舍于其所生 張云:舍。留止也。
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 張云:病不早治。必至相傳。遠則三月六月。近則三日六日。五臟傳遍。
若三月而傳遍。一氣一臟也。六月而傳遍。一月一臟也。三日者。晝夜各一臟也。六日者。一日一臟也。臟惟五。而傳遍以六者。假令病始于肺。一也。肺傳肝。二也。肝傳脾。三也。脾傳腎。四也。腎傳心。五也。心復(fù)傳肺。六也。是謂六傳。
是順傳所勝之次 簡按據(jù)新校正。此七字。王注錯出。宜刪去。馬吳諸家。以為原文。非。
風(fēng)者百病之長也 風(fēng)論。骨空論。靈五色篇。通天篇。亦有此語。
出食 志云:食氣入胃。散精于肝。肝氣逆。故食反出也。高同。
發(fā)癉 馬云:發(fā)而為癉。癉者。熱也。吳云:癉。熱中之名。所謂癉成為消中。是也。腹中熱煩心。而出黃。亦詳癉之為證耳。志云:癉。火癉也。風(fēng)yin濕土而成熱。
故濕熱而發(fā)癉也。簡按志聰蓋以癉為丹。廣韻。火癉。小兒病也。危氏得效方。以癉為丹毒。知是起于宋元。則不可從。
出黃 張云:肌體出黃。志云:火熱下yin則溺黃。簡按下文有出白之語。志注似是。
冤熱 馬云:煩冤作熱。高云:冤熱。熱極無伸也。簡按高以冤為冤屈之義。非。
出白 吳云:白。yin濁也。簡按痿論云: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fā)為筋痿。及為白yin。此即出白也。
盅 吳云:蟲蝕陰血之名。蟲蝕陰血。令人多惑。而志不定。名曰蠱惑。故女惑男。亦謂之蠱。言其害深入于陰也。此名曰蠱。其亦病邪深入。令人喪志之稱乎。簡按左傳昭元年。醫(yī)和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笠詥手。又曰:女陽物而晦時。yin則生內(nèi)熱zxtf.net.cn/Article/惑蠱之疾。趙孟曰。何謂蠱。對曰。蠱。yin溺惑亂之所生也。于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fēng)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
螈 熊音。尺世反。 同。(詳義。見診要經(jīng)終篇。)馬云:音異。后世作 。吳云:心主血脈。心病則血燥。血燥則筋脈相引而急。手足拘攣。病名曰螈。張同。簡按馬以 為后世字。非。
滿十日法當(dāng)死 吳云:天干一周。五臟生意皆息。故死。
法當(dāng)三歲死 滑云:三歲。當(dāng)作三日。夫以肺病而來。各傳所勝。至腎傳心。法當(dāng)十日死。及腎傳之心。心復(fù)傳肺。正所謂一臟不復(fù)受再傷者也。又可延之三歲乎。吳本。歲。作噦。注云:當(dāng)五歲氣衰之時。三噦則死。昂云:此亦言其大較耳。吳注。改三歲作三噦。欠理。
怒則肝氣乘矣 志云:肝。當(dāng)作肺。
悲則肺氣乘矣 志云:肺。當(dāng)作肝。悲。當(dāng)作思。簡按悲。不必改。
及其傳化 趙府本。熊本。及。作反。吳同。
大骨枯 大肉陷下 張云:大骨大肉。皆以通身而言。如肩脊腰膝。皆大骨也。尺膚臀肉。皆大肉也。肩垂項傾。腰重膝敗者。大藏之枯 也。尺膚既削。臀肉必枯。大肉之陷下也。馬云:大骨者。即生氣通天論所謂高骨也。愚嘗見一人有腎衰之疾。果于腰骨。高起寸余。此大骨枯 故也。簡按張注是。
期六月死 張云:三陰虧損。死期不出六月。六月者。一歲陰陽之更變也。若其真臟已見。則不在六月之例。可因克賊之日。而定其期矣。簡按大骨枯 云云:凡五項。王注配于五臟釋之。諸家則漫然為五臟敗注。今細玩之。不若王義為得矣。
內(nèi)痛引肩項 吳云:心臟又壞矣。張云:病及心經(jīng)。較前已甚。
破 釋音。 。音郡。集韻。渠隕切。音窘。馬云: 者。肉之分理也。吳云: 。肘膝髀厭高起之處。病患為陰火所灼。晝夜不安其身。轉(zhuǎn)側(cè)多則 肉磨裂。簡按靈壽夭剛?cè)崞疲喝?堅而有分者肉堅。
王注似是。史崧音釋。腹中 脂(原出玉篇)高云:肌腠曰。肉脂膏曰 。
真臟見十月之內(nèi)死 滑云:真臟見?之(dāng)作未見。若見則十月之內(nèi)。當(dāng)作十日之內(nèi)。馬吳諸家并云:月。當(dāng)作日。
肩髓內(nèi)消 志云:肩髓者。大椎之骨髓。上會于腦。是以項骨傾者。死不治也。
真臟來見 諸家從新校正。來。作未。
急虛身中卒至 吳云:急虛。暴絕也。中。邪氣深入之名。卒至。卒然而至。不得預(yù)知之也。高云:急虛。正氣一時暴虛也。身中。外邪陡中于身也。卒至?托白渲劣谂K也。
五臟絕閉 吳云:絕。氣絕也。閉。九竅塞也。
毛折 吳云:率以毛折死者。皮毛得衛(wèi)氣而充。毛折則衛(wèi)氣敗絕。是為陰陽衰極。故死。志云:夫脈氣流經(jīng)。經(jīng)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而后行氣于臟腑。是臟腑之氣欲絕。而毛必折也。
責(zé)責(zé)然 高云:不流通也。
如循薏苡子 張云:短實堅強。而非微鉤之本體。本草。圖經(jīng)云:薏苡。實青白色。形如珠子而稍長。故人呼為薏苡珠子。小兒多以線穿如貫珠為戲。陶氏云:交趾者最大。彼土呼為 珠。
辟辟然 高云:硬而呆實。無胃氣也。簡案辟辟如彈石。又見平人氣象論。
色澤以浮 張云:澤。潤也。浮。明也。顏色明潤者。病必易已也。
明告之 張云:明告病家。欲其預(yù)知吉兇。庶無后怨。
懸絕沉澀 高云:懸絕無根;虺翝黄鹫摺J菬o胃氣。
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 張云:與上文平人氣象論者。似乎相反。但上文云:病在中脈虛。
言內(nèi)積之實者。脈不宜虛也。此云病在中脈實堅。言內(nèi)傷之虛者。脈不宜實堅也。前云病在外脈澀堅。言外邪之盛者。不宜澀堅。以澀堅為沉陰也。此言病在外。脈不實堅。言外邪方熾者。不宜無力。以不實堅為無陽也。
四者之分?偨哉粍傩爸}。故曰難治。詞若相反。理則實然。新校正以謂經(jīng)誤。特未達其妙耳。簡按馬吳諸家。亦從原文。為與平人氣象論別一義。然考經(jīng)文。不若新校正以為誤之妥貼矣。
五實死 薛云:五實五虛具者皆死。然氣虛至盡。盡而死者。理當(dāng)然也。若五實者。何以亦死。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不脫不死。仍歸于氣盡耳。然虛實俱有真假。所當(dāng)辨耳。
悶瞀 釋音。瞀。音茂。吳。音務(wù)。張云:昏悶也。一曰。目不明。高云:悶。郁也。瞀。目不明也。
簡按靈經(jīng)脈篇。交兩手理瞀。銅人注。引太素注云:瞀。低目也。玉篇。目不明貌。楚辭九章。中悶瞀之 。王逸注。煩亂也?紨(shù)義。張為昏悶。似是。
點擊查看:<<素問識>>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