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
成人一般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兒童用基礎麻醉加骶管麻醉。
[手術步驟]
1.體位 仰臥位,股部置充氣止血帶。
⑴顯露肌層 |
⑵下拉縫匠肌,辨認隱神經(jīng),內 收肌管,沿股動脈前側切開肌層 |
2.切口、顯露 用股骨內側切口,自股骨內髁處向上作6cm、向下作2cm長的縱切口。切口縫匠肌與股內側肌間隙[圖3⑴],向后拉開縫匠肌,辨認隱神經(jīng),并于切口上端的后面伸入手指,觸摸股動脈搏動,辨認內收肌管,在股動脈前面切開肌層[圖3⑵]。將內收大肌下部、隱神經(jīng)及股動、靜脈向后側拉開,將股內側肌向前側拉開,即可顯露股骨下段[圖3⑶]。如采用直線形切骨也可采用股骨下段外側縱切口,然后切開闊筋膜,分開股外側肌纖維,在骨膜下顯露股骨外側和前后面。
⑶顯露股骨下端,楔形鉆孔、切骨 |
⑷直線形切骨者,矯形恢復力線后, 在切骨處的楔形缺損植骨填充 |
圖3 右側膝外翻切骨矯形術 |
3.切骨 切開骨膜,于骨膜下剝離股骨下段。剝離股骨前面時,注意勿損傷髕上滑囊,剝離下段后側時,勿損傷腘部血管、神經(jīng)。然后插入撬骨板扳開軟組織,以顯露股骨,并保護血管、神經(jīng)。按X線片測定的楔形切骨基底的長度,在股骨髁上的外側面用手搖鉆按楔形切線鉆兩排孔[圖3 ⑶],然后用與股骨前后徑相等的骨刀切除。切骨時,外側皮質骨應盡可能不予切斷,以免移位。待松開止血帶,止血完畢后,再用手法輕輕扳正,使切骨面密切接觸。如計劃作楔形植骨者,則作直線形切骨,扳正后,楔形缺損處從髂骨或局部取松質骨填充植骨[圖3 ⑷]。檢查畸形矯正滿意后,在專人保持對位下,逐層縫合。兒童術后用髖人字石膏外固定;成人用鋼板螺釘內固定或加石膏外固定。醫(yī)學全.在線提供
[術中注意事項]
1.病人最好在骨科手術臺上進行手術,術后不用搬動病人即可行髖人字石膏外固定,以防止折端移位。
2.楔形切骨后,檢查髂前上棘至第1趾與第2趾間的連線,如通過髕骨的中點,則矯正滿意。如切骨太少,矯正不滿意,應再切除部分骨質。如切骨太多,矯正過度,則應用切除的骨質剪成碎塊,填入切骨斷面之間,但這種情況必須盡量避免發(fā)生。
[術后處理]
1.術后10~14日拆線。石膏外固定時間,成人需10~12周,兒童需6~8周。
2.術后應作X線攝片,觀察對位情況。如發(fā)現(xiàn)有剩余畸形,應在術后1~2周內,在切骨平面楔形切開石膏,透視下另作手法矯正,再修補石膏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