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 |
釋名 | 時珍曰:其樹高而味辛如蓼,故名。又馬蓼亦名天蓼而物異。 |
產(chǎn)地 | 恭曰:木天蓼所在皆有,藏器曰:木蓼,今時所用出山南鳳州。藤蓼生江南、淮南山中,又有小天蓼,生天目山、四明山,頌曰:木天蓼今出信陽。 |
生境 | 生山谷中。 |
性味 | 辛,溫,有小毒。 |
歸經(jīng) | |
藥物形態(tài) | 今安州、申州作藤蔓,葉似柘,花白,子如棗許,無定形,中瓤似茄子,味辛,啖之以當姜、蓼。 樹高如冬青,不凋。藤著樹生,葉如梨,光而薄,子如棗,即蘇恭以為木天蓼者。樹如梔子,冬月不凋,木高二、三丈。三月、四月開花似柘花。 |
品種考證 | |
養(yǎng)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鑒別 | |
貯藏 | |
炮制 | |
質量鑒定 | |
主治 | 癥結積聚,風勞虛冷,細切釀酒飲(《唐本》)。 |
功用 |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臨證應用 | 其子可為燭,其芽可食。天蓼酒:治風,立有奇效。木天蓼一斤,去皮細銼,以生絹盛,入好酒三斗浸之,春夏一七,秋冬二七日。每空心、日午、下晚各溫一盞飲。 |
配伍應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醫(yī)案 | |
藥用機理 | |
全文 | 木天蓼 (《唐本草》) 【校正】并入《拾遺》小天蓼。 【釋名】時珍曰:其樹高而味辛如蓼,故名。又馬蓼亦名天蓼而物異。 【集解】恭曰:木天蓼所在皆有,生山谷中。今安州、申州作藤蔓,葉似柘,花白,子如棗許,無定形,中瓤似茄子,味辛,啖之以當姜、蓼。 藏器曰:木蓼,今時所用出山南鳳州。樹高如冬青,不凋。不當以藤天蓼為注,既云木蓼,豈是藤生?自有藤蓼耳。藤蓼生江南、淮南山中,藤著樹生,葉如梨,光而薄,子如棗,即蘇恭以為木天蓼者。又有小天蓼,生天目山、四明山,樹如梔子,冬月不凋,野獸食之。是有三天蓼,俱能逐風,而小者為勝。 頌曰:木天蓼今出信陽。木高二、三丈。三月、四月開花似柘花。五月采子,子作球形似檾麻,子可藏作果食。蘇恭所說自是藤天蓼也。 時珍曰:天蓼雖有三種,而功用仿佛,蓋一類也。其子可為燭,其芽可食。故陸機云: 木蓼為燭,明如胡麻。薛田《詠蜀詩》有“地丁葉嫩和嵐采,天蓼芽新入粉煎”之句。 枝葉 【氣味】辛,溫,有小毒。 【主治】癥結積聚,風勞虛冷,細切釀酒飲(《唐本》)。 【附方】舊一,新三。 天蓼酒:治風,立有奇效。木天蓼一斤,去皮細銼,以生絹盛,入好酒三斗浸之,春夏一七,秋冬二七日。每空心、日午、下晚各溫一盞飲。 若常服,只飲一次。老幼臨時加減。(《圣惠方》)。 氣痢不止:寒食一百五日,采木蓼曝干。用時為末,粥飲服一錢。(《圣惠方》)。 大風白癩:天蓼(刮去粗皮,銼)四兩,水一斗,煎汁一升,煮糯米作粥,空心食之。病在上吐出,在中汗出,在下泄出。避風。又方:天蓼三斤,天麻一斤半。生銼,以水三斗五升,煎一斗,去滓,石器慢煎如餳。每服半匙,荊芥、薄荷酒下,日二夜一,一月見效。(《圣惠方》) 小天蓼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一切風虛羸冷,手足疼痹,無論老幼輕重,浸酒及煮汁服之。十許日,覺皮膚間風出如蟲行(藏器)。 【發(fā)明】藏器曰:木天蓼出深山中,人云久服損壽,以其逐風損氣故也。藤天蓼、小天蓼三者,俱能逐風。 其中優(yōu)劣,小者為勝。 子 【氣味】苦、辛,微熱,無毒。 【主治】賊風口面?斜,冷痃癖氣塊,女子虛勞(甄權)。 根 【主治】風蟲牙痛,搗丸塞之,連易四、五次,除根。勿咽汁(時珍,出《普濟》)。 |
語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