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白側(cè)耳、水側(cè)耳、雞眼草、黃梅花草、韋氏蒼耳七、肥豬草、銅錢草、白側(cè)耳草、蕎麥草、疔瘡草 |
漢語拼音 | ji zhun cao |
英文名 | Herb of Wight Parnassia |
藥材基原 | 為虎耳草科植物雞眼梅花草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雞眼梅花草 多年生草本,高約20-50cm。根莖短粗,須根眾多。莖具棱脊,無毛;~叢生;葉柄長3-15cm;葉片腎臟形或圓卵形,肥厚,長3-5cm,寬4-7cm,先端圓形或稍凸尖,基部心形,全緣;花莖中部以上具一無柄葉片,抱莖,與基生葉同形。單花頂生,徑約1cm;萼片5,基部多少連合,倒卵形,長1cm左右,宿存;花瓣5,白色或淡黃色,脈紋明顯,呈倒卵狀匙形至葫蘆形,長約8mm,邊緣中部以下具流蘇狀細裂;雄蕊5,與退化雄蕊間生,退化雄蕊5,具3-5裂;先端頭狀;子房近上位,卵狀橢圓形,三心皮合生,1室,花柱短,先端鈍圓形。蒴果扁-圓形。種子多數(shù),橢圓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福建、湖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600-2600m的大山地土坎上和溝邊陰濕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8-9月采收全草。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根莖圓柱形,粗短,直徑約6mm,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多數(shù)須根。莖長20-45cm,直徑2-3mm,表面棕黃色,有縱棱,質(zhì)脆,易折斷。基生葉叢生,具長柄,葉片皺縮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腎形,長3-5cm,寬4-7cm,上面棕褐色或綠褐色,下面灰白色。莖生葉1枚,形同莖生葉,較小,無柄;ɑ野咨谇o端,有時可見扁卵形。氣微,味淡。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淡,性涼 |
歸經(jīng) | 肺;脾經(jīng) |
功效 | 補肺止咳;止血;利濕 |
功效分類 | 止咳藥;補益藥 |
主治 | 主治肺熱咳嗽,咯血,吐血,腎結(jié)石,膽結(jié)石,白帶,濕熱瘡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貴陽民間藥草》:補肺止咳。治婦女白帶,跌打損傷。 2.《四川中藥志》:補虛益氣,利水除濕。治婦女白帶,咳嗽吐血及濕熱瘡毒。 |
考證 | 出自《重慶草藥》。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Parnassiae Wightian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arnassia wightiana Wall.ex Wight et Arn. |
科屬分類 | 虎耳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