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e shan xue lian hua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報春花科植物峨眉報春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短,具多數(shù)粗長的支根。葉叢基部無鱗片;葉柄極短至長達3cm,具寬翅;葉片橢圓形至長圓形或倒披針形,長2-8cm,寬0.6-3cm,先端銳尖或稍鈍,基部漸狹,下延,邊緣具不整齊的尖牙齒,葉緣網(wǎng)脈直達齒端,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有褐色小斑點;ㄝ愀5-20cm,先端密被褐色小腺體;苞片葉狀,卵形至卵狀長圓形,先端銳尖,全緣或具1-2小齒;花梗短;花萼鐘狀長7-10mm,具5肋,分裂約達中部,裂片長圓形;花冠黃色,窄鐘形,長1.8-2.5cm,先端寬12-15mm,裂片矩圓形;長花柱花:雄蕊距冠筒基部約2mm著生,花柱長約7mm;短花桂花:雄蕊著生處距冠筒基部約5mm,花柱長約1mm。蒴果長圓形,稍短于花萼。花期6-7月,果期7-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東北部。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100-3500m的山坡草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季采收,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利濕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小便淋澀疼痛;白濁;白帶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2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四川中藥志》:除濕熱,止汗。治五淋癃閉,男子白濁及女子白帶等癥。 |
考證 | 出自《四川中藥志》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r-imula faberi Oliv. |
科屬分類 | 報春花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