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藥學理論 > 中國中藥 > 正文:鱈魚 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化學成分查詢
    

鱈魚

  
別名 鳘、大頭魚、大頭腥
漢語拼音 xue yu
英文名
藥材基原 為鱈科動物鱈魚的肉。
動植物形態(tài) 鍤魚,體稍側扁,尾部向后逐渭狹小。體長一般為20-30cm,大者可達50-70cm。頭大,吻長,鈍尖。眼中大,上側位。口大,前位,上頜突出,上頜骨后延達瞳孔前緣下方;下頜略短,下頜前端下方有一觸須。兩鬲與犁骨均具牙群,牙圓錐形,外行牙較大。鰓孔寬大,鰓蓋膜與頰部相連。鰓蓋條6,鰓耙3+18。體被小圓鱗,側線前部高位,漸向下彎,成側中位。側線鱗150(21-40)。背鰭3個,鰭條分別為13-15、16-20、15-21,第2背鰭基較其他兩背鰭基為長。臀鰭2個鰭條分別為17-22、16-20。分別與第2、3背鰭相對。胸鰭短。腹鰭喉倍。尾鰭后緣略凹。體背灰褐色,具很多不規(guī)則棕色和黃色斑紋。各鰭灰色,腹面灰白色。
資源分布 我國分布渤海、黃海及東海北部。
生態(tài)環(huán)境 冷水性底棲魚類,以無脊椎動物及小型魚類為食。夏、秋季棲息于黃海冷水區(qū),冬季回游于水深50-80m的沿海泥底區(qū)越冬。于黃海生殖期1-2月,懷卵量34萬-83萬粒,沉性卵,徑0.98-1.05mm。
藥用植物栽培
采收和儲藏 常年均可捕撈。捕后,除去鱗片及內臟,洗凈,鮮用或焙干。
藥用部位
生藥材鑒定
中藥化學成分 鱈魚肉含肌甙酸(inosinic acid)高度不飽和脂肪酸,膽甾醇(cholesterol),谷氨酸(glutamic acid),亮氨酸(leuc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牛磺酸(taurine),次牛磺酸(hypotaurine)。
理化性質
中藥化學鑒定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炮制方法
劑型
中藥制藥工藝
藥理作用
藥理學
藥代動力學
毒理學
藥物配伍
藥性 味甘;性平
歸經
功效 活血止痛;通便
功效分類 活血止痛藥;通便藥
主治 跌打骨折;外傷出血;便秘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適量。外用:適量,研末,水調敷。
用藥禁忌
不良反應及治療
選方
臨床運用
各家論述
考證
藥物應用鑒別
藥典收錄
藥材拉丁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Gadus macrocephalus(Tilesius)
科屬分類 鱈科
出處 《中華本草》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10,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