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xiao zhu zong q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鐵線蕨科植物腎蓋鐵線蕨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植株高15-35cm。根莖短,斜升或直立,連同葉柄基部密被紫棕色、有光澤的狹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7-22cm,堅(jiān)硬,腹面略扁平,深棕色至紫棕色,向上光滑;葉片厚紙質(zhì),兩面光滑無毛,狹長圓三角形,長9-18cm,寬3-5cm,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三回羽狀;羽片5-9對(duì),互生,有柄,斜向上,寬卵形,下部的長3-5cm,寬1.5-3cm,二回羽狀;羽片3-5對(duì),互生,斜闊三角形,下部的長1.5-2cm,寬1-1.5cm,羽狀或三出,向上各小羽片較小,三出,二叉或單一;末回小羽片倒三角形,長寬近相等,基部楔形,上緣有著生囊群的深缺刻1-2個(gè),有細(xì)柄;葉脈為多回二叉分枝,伸達(dá)葉邊。孢子囊群腎形,生于小羽片上緣的凹缺內(nèi),通常1個(gè)很少有2個(gè);囊群蓋幼時(shí)黃棕色,成熟時(shí)黑色,全緣。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四川、貴州、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800-1800m的林下、溪邊石縫或巖石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利水通淋;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利水通淋藥;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小便淋瀝澀痛;瘰疬;潰瘍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Adiantum erythochlamys Diels[A.roborowskii Maxim.var.robustum Christ]
|
科屬分類 |
鐵線蕨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