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野蔥、野蒜、太白山蔥 |
漢語拼音 | tai bai ji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百合科植物太白韭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太白韭,多年生草本。具根莖。鱗莖柱狀圓錐形,單生或數(shù)枚聚生;鱗莖外皮黑褐色,破裂成網(wǎng)狀纖維質(zhì)。葉基生,常2枚呈對生狀;葉片條狀被外形至橢圓狀披針形,與花葶近等長,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不明顯的葉柄。花草圓柱形,高10-60cm?偘1-2裂,宿存;傘形花序球形,多花;小花梗為花被的2-4倍長;無苞片;花紫紅色至淡紅色,稀白色;花被片6,長3-7mm,先端常凹陷或鈍頭,內(nèi)輪的長圓狀披針形,比外層的窄而長,外輪的長圓形;花絲伸出花被,基部合生并與花被貼生,內(nèi)輪的近與花被等寬,披針狀三角形,外輪的狹三角狀錐形;子房具短柄,每室有1胚珠。花、果期6-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甘肅、青海、安徽、河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000-4700m的陰濕山坡。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性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發(fā)汗;散寒;健胃;接骨 |
功效分類 | 發(fā)汗藥;散寒藥;健胃藥;接骨藥 |
主治 | 傷風(fēng)感冒;頭痛鼻塞;脘腹冷痛;消化不良;跌打骨折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加蜂蜜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lliumPrattiiC.H.Wright |
科屬分類 | 百合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