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單邊救主、三百棒 |
漢語拼音 | ge ye sh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薯蕷科植物山葛薯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山葛薯 纏繞草質(zhì)藤本。根莖橫生,粗壯,圓柱形,不規(guī)則分枝,表面棕黑色。莖左旋,光滑無毛。單葉互生;葉柄短于葉片;莖基部葉通常為卵狀心形,中部以上為長三角狀心形,先端漸尖或尾狀,全緣,有時邊緣微波狀,兩面光滑無毛;▎涡,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或總狀,有時分枝,單生,很少2-3個生于葉腋;雄花有短梗,2-6朵簇生,很少單生,稀疏排列在花序軸上,花簇間相隔3-10mm;花被新鮮時淡黃色,長約2mm,基部連合成管,先端6裂,裂片卵圓形,短于花被管;雄蕊6,著生于花被管基部,花絲長約1.25mm,向外彎曲;雌花序與雄花序相似;雌花具有6枚花絲狀的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狀近半月形,長1.5-2cm,寬l.0-1.5cm;種子扁圓形,每室通常2枚,著生每室中軸中部,成熟時四周有薄膜狀翅;ㄆ4-7月,果期8-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西。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山坡灌叢陰處或巖石石縫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冬季采挖,除去泥土,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塊莖含薯蕷皂甙元(diosgenin)0.24%。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微甘;平;有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解毒散結(jié);消腫止痛 |
功效分類 | 解毒散結(jié)藥;消腫止痛藥 |
主治 | 淋巴結(jié)炎;跌打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Dioscotea chingii Prain et Burkill |
科屬分類 | 薯蕷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