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峨眉葛藤、苦葛。
|
漢語拼音 |
ku ge gen
|
英文名 |
Root of Omei Mountain Kudzuvine
|
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峨眉葛藤的根。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峨眉葛藤 藤本,長數(shù)大。莖枝被疏黃褐色長硬毛。三出復(fù)葉;托葉盾狀橢圓形,長約1cm,兩端鈍圓,小托葉狹披針形;葉柄長17-33cm;頂生小葉近圓形或闊橢圓形,長6-14cm,寬4-12cm,先端短尾狀漸尖,基部圓形功近闊楔形,上面被短柔毛。背機(jī)被絹質(zhì)柔毛,兩側(cè)小葉斜闊卵形?偁罨ㄐ蛞干,長20-32cm,花多數(shù);小苞片披針形,被毛;萼齒4,披針形,最下面1齒最長,均被黃色短硬毛;花冠蝶形,紫紅色,長約1.5cm,旗瓣寬橢圓形,基部具爪和小耳,翼略短于旗瓣;雄蕊10,二體;子房被毛。莢果條形,密被黃色長硬毛,長6-7cm,寬約6mm。種子數(shù)粒。花期7-8,果期8-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600-900m的溝谷、草坡林下,或灌木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秋季采挖,洗凈泥土,鮮用,或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苦;平
|
歸經(jīng) |
肺;胃經(jīng)
|
功效 |
清熱透疹;生津止渴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解表藥
|
主治 |
感冒發(fā)熱;麻疹不透;消渴;吐血;口瘡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60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搽。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貴州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Pueraria omeiensis Wang et Tang
|
科屬分類 |
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