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勒勒葉。 |
漢語拼音 | ye jing dou |
英文名 | Smallleaf Fordia |
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小葉干花豆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小葉干花豆 直立灌木,高達(dá)2m。老莖黑褐色,散生凸起的小皮孔。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集生枝梢,長15-20cm;葉柄長3-5cm,葉軸上具淺溝;托葉三角狀披針形,早落;小葉8-10對,卵狀披針形,中部葉較大,最下部1-2對小葉較小,長2.5-6cm,寬約1.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圓鈍,上面被平伏細(xì)毛或無毛,下面密被平伏細(xì)毛或絨毛?偁罨ㄐ蛑诋(dāng)年生枝的基部葉腋,花2-5朵簇生;苞片小,刺毛狀;花萼杯狀,密被平伏柔毛;花冠紅色至紫色,旗瓣近正方形,翼瓣和龍骨瓣均與旗瓣近等長;子房線形。莢果棍棒狀,扁平,長3.5-6cm,革質(zhì),無毛,有種子1顆,偶有2顆。種子扁圓形,棕色,光滑;ㄆ4-6月,果期7-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800-2000m的山谷巖石坡地或灌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收,切段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寒 |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截瘧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風(fēng)熱感冒;咽喉腫痛;瘧疾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根: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截瘧的功能。用于間日瘧、惡性瘧,感冒、咽喉炎、扁桃體炎。 |
考證 |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Fordia microphylla Dunn ex Z.Wei |
科屬分類 | 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