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楓皮、楓香木皮。 |
漢語拼音 | feng xing shu pi |
英文名 | Bark of Beautiful Sweetgum |
藥材基原 | 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楓香樹 落葉喬木,高20-40m。樹皮灰褐色,方塊狀剝落。葉互生;葉柄長3-7cm;托葉線形,早落;葉片心形,常3裂,幼時及萌發(fā)枝上的葉多為掌狀5裂,長6-12cm,寬8-15cm,裂片卵狀三角形或卵形,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細鋸齒,齒尖有腺狀突;▎涡裕菩弁,無花被;雄花淡黃綠色,成葇荑花序再排成總狀,生于枝頂;雄蕊多數(shù),花絲不等長;雌花排成圓球形的頭狀花序;萼齒5,鉆形;子房半下位,2室,花柱2,柱頭彎曲。頭狀果序圓球形,直徑2.5-4.5cm,表面有刺,蒴果有宿存花萼和花柱,兩瓣裂開,每瓣2淺裂。種子多數(shù),細小,扁平;ㄆ3-4月,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秦嶺及淮河以南各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地常綠闊葉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四季均可剝?nèi)淦,洗凈,曬干或烘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干皮呈板片狀,長20-40cm,厚0.3-1cm。外表面灰黑色,栓皮易呈長方塊狀剝落,有縱槽及橫裂紋;內(nèi)表面淺黃棕色,較平滑。質(zhì)硬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氣清香,味辛、微苦澀。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楓香樹皮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與水晶蘭甙(monotropei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楓香樹脂及其揮發(fā)油體外實驗可使兔血栓長度縮短和重量(濕重和干重)減輕,在體實驗顯示可明顯抑制大鼠血栓形成;試管法實驗表明可明顯提高纖溶酶活性,顯著提高血小極內(nèi)cAMP含量。表明楓香樹脂及其揮發(fā)油抗血栓作用與促進纖溶活性和提高血小板cAMP有關(guān),并提示揮發(fā)油可能是楓香樹脂的主要成分。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微;平 |
歸經(jīng) | 腎;大腸經(jīng) |
功效 | 除濕止瀉;祛風(fēng)止癢 |
功效分類 | 收澀藥 |
主治 | 泄瀉;痢疾;大風(fēng)癩瘡;癢疹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鮮品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未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本草拾遺》:楓皮,本功外,性澀,止水痢。蘇云下水腫,水腫非澀藥所療,蘇為誤爾。又云有毒,轉(zhuǎn)明其謬。水煎止下痢為最。 2.《唐本草》:主水腫,下水氣,煮汁用之。 3.《日華子本草》:止霍亂。刺風(fēng)、冷風(fēng),煎湯浴之。 |
考證 | 出自《唐本草》。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
科屬分類 | 金縷梅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