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1984,(2):19 |
劑型 | 散劑 |
藥物組成 | 雞內(nèi)金(炒)560g,蓽拔250g,良姜330g,肉桂(去粗皮)300g,廣木香230g,三七(或白芨)330g,貝母280g,佛手參400g,砂仁170g,重樓830g,次碳酸鉍320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胃脘痛。 |
制備方法 | 將諸藥分別精選炮炙后,混合粉碎,過130目篩,分包備用。 |
用法用量 | 每次3g,日2次服。嘔者用姜湯送服;反逆者用竹茹、陳皮湯送服。7日為1療程。 |
用藥禁忌 |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胃脘痛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齡在20-50歲間發(fā)病率較高。結(jié)果:臨床痊愈41例,占41%;顯效27例,占29%;有效16例,占16%;無效16例,占16%;總有效率為84%。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