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
教 案
2005 —20 06 学年 春 季学期
所在单位 基础医学院
系、教研室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本科05级
授课教师 姜勇
职 称 教授
教材名称 病理生理学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 授课形式 | 理论课 |
授课时间 | 2006.3.15 | 授课学时 | 2 |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 掌握细胞信号分子、信号转导、信号网络的概念及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和机制;熟悉细胞信号转导相关的疾病机制和特点。 | ||
基本内容 | 1.细胞信号分子、信号转导、信号网络的概念 2. 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和机制 3.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 ||
重 点 难 点 | 1.举例说明细胞过程的基本信号机制。 2.什么是细胞信号网络?请举例说明细胞信号网络的功能或作用。 | ||
主要教学 媒 体 | |||
主 要 外 语 词 汇 | |||
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 |||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 肖献忠 主编《病理生理学》高教出版社第一版 《Pathophysiology》(clinical concepts of disease processes) Fifth Edition | ||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 | 同意施行 | ||
课后体会 zxtf.net.cn/shouyi/ |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 时间 分配 | 媒体选择 |
第一节 概 述 信号转导的概念:细胞通过位于胞膜或胞内的受体感受胞外信息分子的刺激,经复杂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转换而影响其生物学功能,这一过程称为细胞信号转导。 生命与非生命物质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的信息处理系统。一方面生物信息系统的存在使有机体得以适应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维持个体的生存;另一方面核酸和蛋白质信息在不同世代间传递维持了种族的延续。生命现象是信息在同一或不同时空传递的现象,生命的进化实质上就是信息系统的进化。 细胞信号转导介导的细胞过程:Cell proliferation, Cell survival, Cell death, Cell differentiation, Cell cycle, Cell motility, etc 一 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1.细胞信号发放(cell signaling):细胞释放信号分子,将信息传递给其它细胞。 2.细胞通讯(cell communication):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 3.细胞识别(cell recognition):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表面的信息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细胞反应的现象。 4.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指外界信号(如光、电、化学分子)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引起胞内信使的浓度变化,进而导致细胞应答反应的一系列过程。 二 细胞间通信的主要类型 (一)直接接触和粘合:粘附分子的作用 (二)通讯连接:缝隙连接和突触连接 (三)间接联系:细胞间通讯的最主要形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信号发放细胞合成和分泌各种信号分子; 2 靶细胞上的特异受体接受信号并启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 3 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细胞代谢、功能及基因表达; 4 信号的去除及细胞反应的终止。 三 细胞信号的种类 (一)物理信号 1 电:最重要的物理信号。包括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定向传播及其他非动作电位的传播。 2 磁场 NCI报道,居住在招生簡(jiǎn)章9640;压线附近(>0.2T)的儿童白血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儿童。西方发达国家加强对EMF的生物学效用的研究。 3 力 血流对内皮细胞的切应力对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4 光 (1)可见光 生物体内的特殊光敏细胞,视锥细胞。 光子受体—G蛋白转导素(Transducine)—cGMP 培养的两个细胞之间的光通讯现象。 (2)紫外线:与皮肤癌有着密切的关系 (3)红外线 5 声:超声和次声对生物体的影响。 6 辐射:射线和X射线诱导细胞癌变。 7 热 温度过高—热休克反应;热休克蛋白:HSP90,HSP70,HSP27;细胞骨架的重新调整(Remodeling) 寒冷—应激反应,有待研究 8 渗透压 (二)化学信号 小分子化学物质,如第二信使,cAMP、cGMP、Ca2+、IP3、DAG;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多肽 特点:①特异性;②高效性;③可被灭活。 化学信号的作用方式 (1)内分泌(endocrine):内分泌激素随血液循环输至全身,作用于靶细胞。特点:①低浓度10-8~10-12M,②全身性,③长时效。 (2)旁分泌(paracrine):信号分子通过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包括:①各类细胞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②气体信号分子(如:NO)。③突触信号发放:神经递质经突触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3)自分泌(autocrine):信号发放细胞和靶细胞为同类或同一细胞,常见于癌变细胞。 (4)内在分泌(intracrine):主要见于核激素家族配体。 (三)生物信号:主要指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信号 蛋白—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决定蛋白的三维结构 多糖—细胞膜外存在糖皮层(Glycocalyx),由糖脂和糖蛋白组成 脂类—Caveolae介导的信号 核酸—遗传信号传递系统的基础 四 细胞信号接受和转导 脂溶性信号分子(如甾类激素和甲状腺素)可直接穿膜进入靶细胞,与胞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调节基因表达。水溶性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不能穿过靶细胞膜,只能经膜上的信号转换机制实现信号传递,所以这类信号分子又称为第一信使(primary messenger)。第二信使(secondary messenger)主要有:cAMP、cGMP、IP3、DG、Ca2+。其作用为信号转换和信号放大。 (一)受体(receptor) (1)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物质,多为糖蛋白,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配体结合区域和产生效应的区域。 (2)受体的特征: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高度的亲和力。 (3)分为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和细胞表面受体(cell surface receptor)。 (4)细胞对信号的反应不仅取决于其受体的特异性,而且与细胞的固有特征有关。 A 有时相同的信号可产生不同的效应,如Ach可引起骨骼肌收缩、降低心肌收缩频率,引起唾腺细胞分泌。 B 有时不同信号产生相同的效应,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都能促进肝糖原降解而升高血糖。 (二)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膜表面受体主要有三类:①离子通道型受体(ion-channel-linked receptor);②G蛋白耦联型受体(G-protein-linked receptor);③酶耦联的受体(enzyme-linked receptor)。 第一类存在于可兴奋细胞。后两类存在于大多数细胞,在信号转导的早期表现为激酶级联(kinase cascade)事件,即为一系列蛋白质的逐级磷酸化,籍此使信号逐级传送和放大。 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s):是一类磷酸转移酶,能将ATP 的g磷酸基转移到底物特定的氨基酸残基上,使蛋白质磷酸化。分为5类,其中了解较多的是蛋白酪氨酸激酶、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其作用包括:①通过磷酸化调节蛋白质的活性;②通过蛋白质的逐级磷酸化,使信号逐级放大,引起细胞反应。 (1)离子通道型受体 受体本身为离子通道,即配体门控通道(ligand-gated channel)。主要存在于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其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可分为: • 阳离子通道,如乙酰胆碱、谷氨酸和五羟色胺的受体; • 阴离子通道,如甘氨酸和g-氨基丁酸的受体。 (2)G蛋白耦联型受体:7次跨膜蛋白,胞外结构域识别信号分子,胞内结构域与G蛋白耦联,调节相关酶活性,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包括:①多种神经递质、肽类激素和趋化因子受体;②味觉、视觉和嗅觉感受器。 G蛋白即trimeric GTP-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由abg三个亚基组成,a和γ亚基属于脂锚定蛋白。其作用为分子开关,a亚基结合GDP处于关闭状态,结合GTP处于开启状态。a亚基具有GTP酶活性,能催化所结合的ATP水解,恢复无活性的三聚体状态,其GTP酶的活性能被GAP增强。 (A)cAMP信号途径 •通过调节cAMP的浓度,将细胞外信号转变为细胞内信号。 •主要组分: ①激活型受体(Rs)或抑制型受体(Ri); ②活化型调节蛋白(Gs)或抑制型调节蛋白(Gi); ③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跨膜12次。在Mg2+或Mn2+的存在下,催化ATP生成cAMP。 ④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由两个催化亚基和两个调节亚基组成。cAMP与调节亚基结合,使调节亚基和催化亚基解离,释放出催化亚基,激活蛋白激酶A的活性。 ⑤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cAMP phosphodiesterase, PDE):降解cAMP生成5’-AMP,起终止信号的作用。 •Gs调节模型:激素与Rs结合,Rs构象改变,与Gs结合,Gs的a亚基排斥GDP,结合GTP而活化,Gs解离出a和bg。a亚基活化腺苷酸环化酶,将ATP转化为cAMP。bg亚基复合物也可直接激活某些胞内靶分子。霍乱毒素能催化ADP核糖基共价结合到Gs的a亚基上,使a亚基丧失GTP酶的活性,处于持续活化状态。导致霍乱病患者细胞内Na+和水持续外流,产生严重腹泻而脱水。 •cAMP信号途径可表示为:激素→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磷酸化→基因转录。 •不同细胞对cAMP信号途径的反应速度不同:①在肌肉细胞,1秒钟内可启动糖原降解为葡糖1-磷酸,而抑制糖原合成。②在某些分泌细胞,需要几个小时,激活的PKA 进入细胞核,将CRE结合蛋白磷酸化,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CRE(cAMP response element)是DNA上的调节区域。 •Gi调节模型:①通过a亚基与腺苷酸环化酶结合,直接抑制酶的活性; ②通过bg亚基复合物与游离Gs的a亚基结合,阻断Gs的a亚基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化。百日咳毒素抑制Gi的活性。 (B)磷脂酰肌醇途径 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G蛋白耦联受体结合,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PLC-b),使质膜上4, 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水解成1, 4, 5-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iacylglycerol, DAG)。 DAG激活蛋白激酶C(PKC):蛋白激酶C位于细胞质,Ca2+浓度升高时,PKC转位到质膜内表面,被DAG活化,PKC属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DAG通过两种途径终止其信使作用:一是被DAG激酶磷酸化成为磷脂酸,进入磷脂酰肌醇循环;二是被DAG酯酶水解成单酯酰甘油。 IP3能开启胞内IP3门控钙通道,Ca2+浓度升高,激活钙调蛋白。IP3信号的终止是通过去磷酸化形成IP2或磷酸化为IP4。Ca2+被质膜上的钙泵和Na+-Ca2+交换器抽出细胞,或被内质网膜上的钙泵抽回内质网。 (C)其它G蛋白偶联型受体 1 化学感受器中的G蛋白:气味分子与G蛋白偶联型受体结合,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cAMP,开启cAMP门控阳离子通道(cAMP-gated cation channel),引起钠离子内流,膜去极化,产生神经冲动,最终形成嗅觉或味觉。 2 视觉感受器中的G蛋白:黑暗条件下视杆细胞中cGMP浓度较高,cGMP门控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去极化,突触持续向次级神经元释放递质。有光时cGMP浓度下降的负效应起传递光刺激的作用。视紫红质(rhodopsin, Rh)为7次跨膜蛋白,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 光信号→Rh激活→Gt活化→cGMP磷酸二酯酶激活→胞内cGMP减少→Na+离子通道关闭→离子浓度下降→膜超极化→神经递质释放减少→视觉反应。 (D)G蛋白偶联型受体的钝化 细胞通过受体钝化适应持续刺激,方式包括①受体失活(receptor inactivation);②受体隐蔽(receptor sequestration);③受体下调(receptor down-regulation)。 (E)小G蛋白 小G蛋白(Small G Protein)因分子量只有20~30kD而得名,同样具有GTP酶活性,起分子开关作用。 •类型:Ras、Rho、SEC4、YPT1、微管蛋白b亚基。 •特点:结合GTP活化、GTP水解成为GDP时(自身为GTP酶)则回复到非活化状态。其功能与Ga类似。 •调节因子:鸟苷酸交换因子(GEF)、鸟苷酸解离抑制因子(GDI)、GTP酶活化蛋白(GAP)等。 (3)酶耦联型受体(enzyme linked receptor) 分为两种情况:A,本身具有激酶活性,如EGF,PDGF,CSF等的受体;B,本身没有酶活性,但可以连接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如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酶偶联型受体的共同点:①单次跨膜蛋白;②接受配体后发生二聚化,起动下游信号转导。 已知六类:①受体酪氨酸激酶;②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③受体酪氨酸磷脂酶;④酪氨酸激酶连接的受体;⑤受体鸟苷酸环化酶;⑥组氨酸激酶连接的受体(与细菌的趋化性有关)。 (A)受体酪氨酸激酶 酪氨酸激酶 ①胞质酪氨酸激酶:如Src、Tec、ZAP70、JAK; ②核内酪氨酸激酶:如:Abl、Wee; ③受体酪氨酸激酶(RPTKs):为单次跨膜蛋白,配体(如EGF)与受体结合。导致二聚化,二聚体内彼此相互磷酸化胞内段酪氨酸残基。 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途径主要有RAS途径、PI3K途径、磷脂酰肌醇途径等。RPTK结合信号分子,形成二聚体,并发生自磷酸化,活化的RPTK激活RAS,RAS引起蛋白激酶的磷酸化级联反应,最终激活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活化的MAPK进入细胞核,可使许多底物蛋白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如将Elk-1激活,促进c-fos,c-jun的表达。RPTK-Ras信号途径可概括如下:配体→RPTK→adaptor→GEF→Ras→Raf(MAPKKK)→MAPKK→MAPK→进入细胞核→转录因子→基因表达。Ras释放GDP需要鸟苷酸交换因子(GEF,如Sos)参与;Sos有SH3结构域,但没有SH2结构域,不能直接和受体结合,需要接头蛋白(如Grb2)的连接。Ras的GTP酶活性不强,需要GAP的参与。 信号分子间的识别结构域 ①SH2结构域(Src Homology 2 结构域):介导信号分子与含磷酸酪氨酸蛋白分子的结合。 ②SH3结构域(Src Homology 3 结构域):介导信号分子与富含脯氨酸的蛋白分子的结合。 ③PH结构域(Pleckstrin Homology 结构域):与磷脂类分子PIP2、PIP3、IP3等结合。 (B)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可以使特异的胞内信号蛋白的磷酸酪氨酸残基去磷酸化,其作用是控制磷酸酪氨酸残基的寿命,使静止细胞具有较低的磷酸酪氨酸残基的水平。与酪氨酸激酶一起协同工作,如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白细胞表面的CD45属这类受体,对具体配体尚不了解。和酪氨酸激酶一样存在胞质酪氨酸磷酯酶。 (C)受体酪氨酸磷酯酶 分布在肾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配体为心房排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或BNP。当血压升高时,心房肌细胞分泌ANP,促进肾细胞排水、排钠,同时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松弛,结果使血压下降。 信号途径为:配体→受体鸟苷酸环化酶→cGMP→依赖cGMP的蛋白激酶G(PKG)→靶蛋白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而活化。 (D)受体鸟苷酸环化酶 包括各类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的受体,在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通讯上起作用。受体本身不具有酶活性,但可连接胞内酪氨酸蛋白激酶(如JAK),信号途径为JAK-STAT或RAS途径。JAK(janus kinase)属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JAK的底物为STAT,即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配体与受体结合导致受体二聚化;二聚化受体激活JAK;JAK将STAT磷酸化;STAT形成二聚体,暴露出入核信号;STAT进入核内,调节基因表达。 (三)核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细胞内受体的本质是激素激活的基因调控蛋白。细胞内受体与抑制性蛋白(如Hsp90)结合形成复合物,处于非活化状态。配体(如皮质醇)与受体结合,导致抑制性蛋白从复合物上解离下来,受体通过暴露其DNA结合位点而被激活。受体结合的DNA序列是受体依赖的转录增强子。 甾类激素分子相对质量为300 Da左右,这类激素通常表现为影响细胞分化等长期的生物学效应。甾类激素诱导的基因活化分为两个阶段:①直接活化少数基因转录的初级反应阶段,发生迅速。②初级反应的基因产物再活化其他基因,产生延迟的次级反应,对初级反应起放大作用。 五 信号转导通路对效应器的调节 (一)通过可逆的磷酸化快速调节效应蛋白的活性 (二)通过调控基因表达产生较为缓慢的生物效应 六 信号转导的终止:可发生在信号转导的各个环节 配体因降解或重吸收浓度降低 受体内吞失去作用 G蛋白结合的GTP被水解或交换 磷酸化蛋白被磷酸酶去磷酸而失活 生成的第二信使的降解 七 信号转导网络:交互作用 八 细胞信号转导的病理学 病因:1基因突变;2自身免疫性疾病;3继发性异常 发病机制:1信号本身的异常;2受体异常(遗传性受体病、自身免疫性受体病、受体调节性改变);3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异常 (一) 信号蛋白缺陷导致增殖障碍 1激素受体缺陷 2免疫缺陷症 (二) 信号转导异常与细胞过度增生 1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2动脉粥样硬化 l 损伤和激活内皮细胞 l 产生oxLDL l 对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 l 血管平滑肌增生 最后利用10 min对整章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并结合多选题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 2 min 1 min 1 min 4 min 60min 1min 1min 10 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