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內生殖器 女性內生殖器包括陰道、子宮、輸卵管及卵巢,后二者稱子宮附件。 (一)陰道 為性交器官、月經(jīng)血排出及胎兒娩出的通道。 1.位置和形態(tài) 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呈上寬下窄的管道,前壁長7-9cm,與膀胱和尿道相鄰,后壁長10~l2cm,與直腸貼近。上端包圍宮頸,下端開口于陰道前庭后部。環(huán)繞宮頸周圍的部分稱陰道穹隆。按其位置分為前、后、左、右4部分,其中后穹隆最深,與直腸子宮陷凹緊密相鄰,為盆腔最低部位,臨床上可經(jīng)此處穿刺或引流。 2.組織結構 陰道壁由粘膜、肌層和纖維組織膜構成,有很多橫紋皺襞,故有較大伸展性。陰道粘膜呈淡紅色,由復層鱗狀上皮細胞覆蓋,無腺體。陰道粘膜受性激素影響有周期性變化。幼女及絕經(jīng)后婦女的陰道粘膜上皮甚薄,皺襞少,伸展性小,容易創(chuàng)傷而感染。陰道肌層由兩層平滑肌纖維構成,外層縱行,內層環(huán)行,在肌層的外面有一層纖維組織膜,含多量彈力纖維及少量平滑肌纖維。陰道壁因富有靜脈叢,故局部受損傷易出血或形成血腫。
(二)子宮 子宮為一壁厚、腔小、以肌肉為主的器官。腔內覆蓋粘膜稱子宮內膜,青春期后受性激素影響發(fā)生周期性改變并產(chǎn)生月經(jīng);性交后,子宮為精子到達輸卵管的通道;孕期為胎兒發(fā)育生長的部位;分娩時子宮收縮胎兒及其附屬物娩出。 1.形態(tài) 成人的子宮為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重50g,長7~8cm,寬4~5cm,厚2~3cm,宮腔容量5ml。子宮上部較寬為宮體,其上部隆突部分為宮底,兩側為宮角,子宮下部成圓柱形為宮頸。宮腔上寬下窄,體頸間最狹窄處為峽部,在非孕期長1cm,其上端解剖上較狹窄,叫解剖學內口;其下端由于粘膜組織由宮腔內膜轉為宮頸粘膜,故稱為組織學內口。宮頸管長約2.5~3cm,下端為宮頸外口,宮頸下端伸入陰道內的部分叫宮頸陰道部,陰道以上的部分叫宮頸陰道上部。未產(chǎn)婦的宮頸外口呈圓形,已產(chǎn)婦的宮頸外口受分娩影響而形成橫裂。醫(yī).學全在線zxtf.net.cn 2.組織結構 宮體和宮頸的結構不同。 1)宮體:宮體壁由3層組織構成,外層為漿膜層(臟層腹膜),中間層為肌層,內層為子宮內膜。子宮內膜為一層粉紅色粘膜組織,從青春期開始受卵巢激素影響,其表面2/3能發(fā)生周期性變化稱功能層;余下1/3靠近子宮肌層的內膜無周期性變化稱基底層。子宮肌層厚,非孕時厚約0.8cm。肌層由平滑肌束及彈力纖維所組成。肌束縱橫交錯如網(wǎng)狀,大致分3層:外層多縱行,內層環(huán)行,中層多各方交織。肌層中含血管,子宮收縮時血管被壓縮,能有效制止產(chǎn)后子宮出血。子宮漿膜層為覆蓋宮體底部及前后面的腹膜,與肌層緊貼,但在子宮前面近子宮峽部處,腹膜與子宮壁結合較疏松,向前反折以覆蓋膀胱,形成膀胱子宮陷凹。覆蓋此處的腹膜稱膀胱子宮返折腹膜,與前腹壁腹膜相連續(xù)。在子宮后面,腹膜沿子宮壁向下,至宮頸后方及陰道后壁折向直腸,形成直腸子宮陷凹亦稱道格拉斯陷凹并向上與后腹膜相連續(xù)。 (2)宮頸:主要由結締組織構成,亦含有平滑肌纖維、血管及彈力纖維。宮頸管粘膜上皮細胞呈單層高柱狀,粘膜層有許多腺體能分泌堿性粘液,形成宮頸管內的粘液栓,將宮頸管與外界隔開。宮頸陰道部為復層鱗狀上皮覆蓋,表面光滑。在宮頸外口柱狀上皮與鱗狀上皮交界處是宮頸癌的好發(fā)部位。宮頸粘膜受性激素影響也有周期性變化。 3.位置 子宮位于盆腔中央,膀胱與直腸之間,下端接陰道,兩側有輸卵管和卵巢。子宮的正常位置呈輕度前傾前屈位,主要靠子宮韌帶及骨盆底肌和筋膜的支托作用。 4.子宮韌帶 共有4對。 (1)圓韌帶:呈圓索形得名,長12~14cm,由結締組織與平滑肌組成。起于子宮雙角的前面、輸卵管近端的下方,然后向前下方伸展達兩側骨盆壁,再穿過腹股溝管終于大陰唇前端。圓韌帶肌纖維與子宮肌纖維連接,表面為闊韌帶前葉的腹膜層覆蓋。有使宮底保持前傾位置的作用。
[1] [2] 下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