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步態(tài) 兩足行走時,第一階段從足跟接觸地面開始到坶趾離開地面,這段時間稱為“觸地相”,第二階段從坶趾離開地面到足跟再接觸地面,這段時間稱為“跨步相”。兩相交替并非一個結束后另一個才開始,在一定時間內(nèi),雙足同時處于觸地相,稱為“雙足觸地相”。步子加快,雙足觸地相變短;當奔跑時,雙足觸地相可消失。
正常的跨步距離基本相等。在跨步中骨盆兩側保持相平。
2.非正常步態(tài)
。1)抗痛性步態(tài):患足剛落地,即迅速轉為健足起步,以減少患肢承重,減輕疼痛。
。2)短肢性步態(tài):患側下肢短縮超過3cm,骨盆及軀干發(fā)生傾斜。患者以患側足尖著地或屈曲健側膝關節(jié)行走。
醫(yī) 學 全在線 zxtf.net.cn (3)強直性步態(tài):一側髖關節(jié)在伸直位強直時,患者需轉動整個骨盆,使患側下肢向前邁步。雙側髖關節(jié)強直時,除轉動骨盆外,患者依靠膝,踝關節(jié)邁小步。膝關節(jié)在伸直位強直,走路時健側足跟抬高或患側骨盆升高,患肢向外繞一弧形前進。
。4)剪刀式步態(tài):見于大腦性痙攣性癱瘓。步行時兩腿前后交叉前進。
。5)搖擺步態(tài):見于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或臀中肌麻痹;紓蓉撝貢r,軀干向患側傾斜。雙側臀中肌麻痹或髖關節(jié)脫位時,軀干交替向左右傾斜,又稱鴨步。
。6)臀大肌麻痹步態(tài);患者以手扶持患側臀部并挺腰,使身體稍向后傾行走。
(7)股四頭肌癱瘓步態(tài):患者行走時用手壓住患側大腿前下方,以穩(wěn)定膝關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