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金匱要略》謂:"風瘧,先傷于寒,后傷于風"。是同長夏先受陰暑,至秋感風而發(fā)。然有暑無風惟病暑,有風無暑惟病風,必風暑合邪,始成瘧病。但癥有攸分,不可不辨也,蓋風瘧寒少熱多,不似暑瘧惡寒壯熱,或著衣則煩,去衣則凜(凜:寒甚之意。);風瘧則頭痛,自汗出,不似暑瘧肌膚無汗,必待汗出淋漓而熱始退。其脈弦而兼浮。治法:初宜辛散太陽法去羌活,加秦艽治之。必候寒熱分清,始可進和解之劑。
『歌括』
風瘧由夏受暑陰,癥與暑瘧有攸分。
寒少熱多頭痛汗,脈弦兼浮無煩凜。
辛散太陽羌易艽,和解當候寒熱清。
暑瘧:多因長夏納涼,感受陰暑,暑汗不出,邪伏于內,直至秋涼,冒涼氣而發(fā)。先賢云:"暑氣內伏者,陽氣也;秋涼外束者,陰邪也;新邪與衛(wèi)氣并居,則內合伏暑,故陰陽相搏而瘧作矣"。其癥惡寒壯熱,口渴引飲,脈弦或洪或軟,或著衣則煩,去衣則凜,肌膚無汗,必待汗出淋漓而熱始退。治以清營捍瘧法,如渴甚加麥冬、花粉以佐之。初起多實,以祛邪為先,久病多虛,以養(yǎng)正為主。當分深淺治之。
『歌括』
暑瘧長夏受暑陰,暑汗不出邪遂侵。
惡寒壯熱引飲渴,著衣則煩去衣凜。
初起無汗熱汗解,脈弦或洪或軟形。
清營捍瘧渴麥粉,實則祛邪虛扶正。
寒瘧者,由于先受陰寒,寒氣伏于肌腠之中,復因外感邪風觸之而發(fā)。其癥先寒后熱,寒長熱短,連日或間日一發(fā),發(fā)時頭痛微汗或無汗干熱。治法當本古訓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旨,擬用辛散太陽法。候寒熱按時而至,方可繼進和解。
『歌括』
寒瘧寒氣伏腠中,發(fā)由外感觸邪風。
先寒而長后熱短,脈浮緊力發(fā)頭疼。
連間頭痛汗或無,辛散太陽去燔蒸。
若待寒熱按時至,繼進和解細評論。
濕瘧之癥,因于久受陰邪,濕氣伏于太陰,偶有所觸而發(fā)。其癥惡寒而不甚熱,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嘔逆脹滿,脈象緩鈍不弦。治法宜宣透膜原,使其邪化瘧除。但辛燥之劑,對陰虧體熱者慎用,如屬陽虛體寒,可加老蔻、干姜。但截瘧之法,不宜早用。否則易膨脹或成瘧母。宜分虛實治之。
『歌括』
濕瘧陰濕伏太陰,觸發(fā)惡寒熱不甚。
緩鈍不弦身痛汗,嘔逆膚滿四肢沉。
宣透膜原陰虛禁,陽虛體寒蔻姜增。
溫瘧由冬令感受風寒,伏藏于骨髓之中,交夏陽氣大泄,腠理不密,或有所用力,伏邪與汗并出,此邪藏于腎,自內而達于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其氣復入,入則陽虛,陽虛生外寒矣。其癥先熱后寒,或汗多,或汗少,口渴喜涼。脈象陽浮而陰弱,宜以清涼透邪法治之。如汗多者,即去淡豉加麥冬、花粉。如舌苔化為焦黑者,以清熱保津治之。嘉言云:"治溫瘧當知壯水以救其陰,恐十數(shù)發(fā)而陰精盡,盡則真火自焚,頃之死矣"。
『歌括』
溫瘧冬令感寒風,當不即病伏髓中。
春不發(fā)病夏用力,陽氣大泄腠理松。
伏邪并汗邪藏腎,自內達外溫瘧成。
陽浮陰弱汗多少,先熱后寒渴涼飲。
zxtf.net.cn/zhicheng/清熱透邪急當進,汗多去豉加麥粉。
苔轉焦黑急壯水,清熱保津以救陰。
瘴瘧之癥,乃因天氣炎熱,山氣濕蒸,多有瘴嵐之毒,人感之者,即時昏悶,一身沉重,或寒盛熱微,或寒微熱盛,或狂言妄語,或口喑不言("喑":口不能言也《黃帝內經素問》"邪入于陰則喑"。)。初起邪入氣分,甚則邪瘀于心,凝聚于脾。治法先用宣竅導痰法,以探吐其痰,然后辨其輕重表里。輕者在表,以芳香化濁法加草果,檳榔!重者在里,以和解兼攻法治之。
『歌括』
瘴瘧天炎山濕蒸,人感瘴毒昏悶沉。
身重寒熱微或甚,狂言妄語或口喑。
初起邪郁在氣分,甚延聚脾血瘀心。
先用宣竅導痰治,再辨表里和重輕。
表輕化濁加檳果,里重和解兼攻行。
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于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有所用力,腠理開泄,風寒舍于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fā)。發(fā)則陽氣盛,陽氣盛則四肢熱。火邪上沖,胃氣逆則欲嘔。其氣不及于陰,故但熱而不寒也。氣內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間,故令人肌肉消礫。肺受火邪則煩冤作熱,可用白虎退熱伍而治之。
『歌括』
癉瘧但熱不惡寒,肺受火刑氣煩冤。
肢熱欲嘔灼肌肉,甘寒生津白虎參。
《金匱要略》:"瘧多寒者,名曰牝瘧"。此邪氣伏藏于腎。故多寒而少熱。以邪氣伏結,則陽氣不行于外,故作外寒。此在真陽素虛之體為多。由盛夏貪涼飲冷,感受陰寒或寒濕,導致陽不制陰,而發(fā)為牝瘧。其癥:寒甚熱微,慘戚振粟(慘戚振粟:是形容面色慘淡牙齒振顫,全身發(fā)抖等寒盛的現(xiàn)象。),病以時作,脈沉遲,面色慘白。治法宜宣陽透伏治之。因寒者以姜附為君,因濕者以蒼果為君,日久不愈者以溫補為宜。
『歌括』
牝瘧邪氣伏于腎,盛夏納涼多飲冷,
寒多熱少邪伏結,陽不制陰牝瘧成。
寒盛熱微慘振粟,面色淡白脈遲沉。
宣陽透伏寒姜附,溫加蒼果久補溫。
痰瘧者,因夏月多食瓜果油膩,郁結成痰;或素系痰體,痰據太陰,伏而不發(fā),一旦外感涼風,痰隨風起,變成瘧病。初發(fā)頭痛而眩,痰氣嘔逆,寒熱交作,脈來滑弦。治以化痰順氣法,加草果、藿香;如昏迷卒倒,宜以宣竅導痰法,加厚樸、草果、蘇合香丸治之。
『歌括』
痰瘧夏食膩瓜果,郁結成痰伏脾多。
外感涼風痰隨起,頭痛而眩寒熱作。
痰氣嘔逆脈弦滑,化痰順氣加草藿。
昏倒宣竅導痰用,加樸草果丸蘇合。
食瘧者,即胃瘧也。因于飲食失節(jié),饑飽失常,谷氣乖亂,營衛(wèi)失和,外邪冒之,遂成瘧疾。其癥寒已復熱,熱已復寒,寒熱交并,噫氣惡食,食則嘔逆,胸滿腹脹,脈滑有力或氣口緊盛者,宜以楂曲平胃法,加藿香、草果治之。如脈遲滯,必兼寒也,可加干姜、白蔻。如脈緩純,必兼濕也,可加半夏、茯苓。食瘧之癥,兼寒兼濕者多,法當分治。
『歌括』
食瘧?zhàn)囷柟葰鈦y,邪冒營衛(wèi)致失和。
寒熱交并胸腹脹,食則嘔逆噫氣惡。
氣口緊盛滑有力,楂曲平胃加果藿。
遲滯兼寒入姜蔻,緩鈍兼濕半苓可。
疫瘧之為病,因天時寒熱不正,邪氣乘虛而侵襲膜原,欲出表而未能透達,欲陷里又不得空隙,故作寒熱往來,一日二、三次或一次,而無定期。其癥:寒輕熱重,口渴有汗,右脈多勝于左,沿門闔境,長幻相似,是為疫瘧。治法,宜以宣透膜原法治之。
『歌括』
疫瘧天時氣不正,乘虛而入膜原侵。
欲出不透陷無隙,寒熱往來期無定。
寒輕熱重有汗渴,右脈更比左脈盛。
沿門闔境長幼似,宣透膜原為主治。
元氣本虛,感邪患瘧者為虛瘧。其癥寒熱交作,自汗倦臥,飲食并減,四肢無力,脈象舉按俱弦,尋之則弱。宜以補氣升陽法治之。又有久瘧脾胃虛者,亦名虛瘧也,蓋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fā)熱,寒則灑灑,熱則烘烘。脈象浮按濡弱。治宜營衛(wèi)雙解法,則不截而瘧自罷矣。倘肢涼便瀉,加附子、干姜;嘔涎不食,加砂仁、半夏。
『歌括』
虛瘧原于元氣弱,感邪而發(fā)寒熱作。
自汗倦臥飲食減,四肢乏力身軟弱。
尋之脈弱舉按弦,補中益氣法可瘥。
更有久瘧脾胃虛,脈浮濡弱亦虛瘧。
胃虛惡寒脾虛熱,寒則灑灑熱烘灼。
營衛(wèi)雙調瘧自罷,肢涼便瀉姜附酌。
吐涎不食加砂半,兩種虛瘧細琢磨。
勞瘧,由于患瘧日久,www.med126.com延而為勞,或久病勞損,氣血兩虛而成。勞役過度,營衛(wèi)空虛。亦能致之。脈象或軟而弱,或小滑或細數(shù)。其癥:發(fā)熱惡寒,寒熱兼作,或晝或夜,發(fā)無定時。每遇小勞即發(fā)。氣虛者多汗,飲食少進;血虛者午后發(fā)熱,至晚則微汗而解。此似瘧非瘧之癥,如誤為瘧治,妄圖剝削,未有不成瘵疾也。治宜營衛(wèi)雙調法。氣虛者,倍加參芪;血虛者,倍加歸芍。倘寒熱分清,按時而至,脈兼弦象,顯出少陽兼癥者,始可佐以柴胡、青蒿,否則不可用也。
『歌括』
勞瘧由于久病因,勞損氣血兩虛成。
營衛(wèi)空虛勞役過,軟弱小滑細數(shù)分。
寒熱晝夜發(fā)無定,氣虛汗多食少進。
血虛午熱晚汗解,似瘧非瘧細辨明。
如若誤診當瘧治,妄投剝削瘵疾生。
營衛(wèi)雙調補虛用,血倍歸芍氣芪參。
寒熱分明按時至,少陽兼癥柴蒿增。
凡瘧經年不愈者,謂之老瘧。食積、痰延、瘀血,皆能結成痞塊。腹脹脅痛,令人多汗,此謂瘧母。亦有因調治失宜,營衛(wèi)俱虛,或截瘧過早,邪伏肝經脅下而成痞塊者。治法以補虛之中兼以疏肝為宜?捎谜{中暢氣法去芪、術、甘、荷,加青皮、鱉甲、牡蠣、半夏治之。如形氣未衰,塊痛甚者,可加莪術、三陵、肉桂。但偏用攻破剝削以治其塊,而不顧其正者,必延成中滿,致不可治。
『歌括』
瘧母經年久不愈,食積痰涎或血瘀。
痞在左脅脹痛汗,調治失宜營衛(wèi)虛。
補虛疏肝暢氣法,減去甘荷及芪術。
加鱉青皮牡蠣半,痛甚莪棱肉桂入。
若鈍剝削不顧正,延為中滿病難除。
經曰:瘧有間日或至數(shù)日而發(fā)者,為邪氣與衛(wèi)氣客于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shù)日而又復作者曰三日瘧,宜以雙甲搜邪法治之。如陰虛之體,益以首烏、當歸;陽虛之體,益以鹿霜、潞黨。凡邪深陷者,必因正氣空虛,當用補氣升陽法,助其既虛之正,提起已陷之邪,使正氣復旺,邪氣自出,則瘧不驅自遁矣。
『歌括』
三日瘧邪深客腑,雙甲搜邪法可祛。
陽虛之體鹿霜黨,陰虛須用歸首烏。
邪陷心虛當提陷,補氣升陽助正復。
伏天受暑,其邪甚,發(fā)于當時,其邪微,發(fā)于秋后。所謂秋時晚發(fā),即伏暑之癥也,當是時也,涼風颯颯,侵襲肌膚,新邪欲入,伏邪欲出,以致寒熱如瘧,或微寒,或微熱,不能與瘧疾分清。脈滯苔膩,脘痞氣窒,渴悶煩冤,午后則甚,入夜更劇,熱至天明,得汗則諸恙稍緩。日日如是,必要二、三候(候:五日謂之一候。二、三候外,即十至十五日以外也。)外,日減一日,方得全解。如元氣不支或調理非法,不治者甚多。不比風寒之邪一汗而解,溫熱之氣投涼即安,宜清宣溫化法,使其氣分開,則新邪先解,伏邪也隨之而出也。如初起如瘧,可先服清宣溫化法。倘畏寒已解,獨發(fā)熱淹綿,可加竹葉、蘆根、連翹,減半夏、陳皮,免傷津液。其舌苔本膩,若漸黃燥黑焦,是伏暑之熱已傷其陰,于本法內加洋參、麥冬、玄參、生地治之。倘神志昏蒙,是邪逼心包,可用益元散、紫雪丹,量其輕重投之。倘壯熱舌焦,神昏譫語,脈實不虛,是熱邪歸并陽明,宜用潤下救津法治之。如年壯體強,即以熟軍改為生軍。
『歌括』
伏暑之癥受暑由,甚發(fā)當時微發(fā)秋。
伏于秋時稱晚發(fā),涼風颯颯侵肌腠。
新入伏出形如瘧,寒熱不如瘧清楚。
脈滯舌膩脘痞塞,渴悶煩冤甚午后。
入暮熱甚晨汗解,全解須待二、三候。
不比風寒溫熱邪,調理非法多不救。
清宣溫化開氣分,新邪先解伏邪搜。
畏寒已解熱淹綿,減陳關加翹竹蘆。
苔膩見黃黑焦燥,麥冬生地玄洋參。
邪逼心包神昏蒙,益元紫雪量重輕。
壯熱舌焦昏譫語,脈實邪熱并陽明。
潤下救津急當進,體強生軍代熟軍。
秋令較盛夏更熱,人感其熱而病者,稱為秋暑。俗稱秋老虎是也。斯時濕土主氣,暑濕交蒸,若癥見壯熱煩渴,蒸蒸自汗,脈洪濡或數(shù),即為秋暑也。治法與陽暑相同,以清涼滌暑法治之。倘伙令涼氣襲人,人感其氣,即患頭痛惡寒,發(fā)熱無汗,脈洪弦或緊,是為秋涼之癥。治法與陰暑相同,宜辛溫解表法;若在秋分之后,燥金主氣,遇有秋涼之見癥者,是為燥之勝氣,宜用苦溫平燥法;如遇秋暑之見癥者,是為燥之復氣,治宜甘寒生津法。三者宜細別之。
『歌括』
秋暑秋熱甚于暑,秋暑俗稱秋老虎。
暑濕交蒸熱煩渴,蒸蒸自汗數(shù)洪濡。
秋暑治法同陽暑,應以清涼滌暑治。
交秋涼襲人感氣,頭痛惡寒熱汗無。
浮弦或緊秋涼癥,辛溫解表如陰暑。
秋分之后燥勝氣,苦溫平燥法可施。
秋暑見癥為復氣,甘寒生津法可予。
瘧有多種,論中已詳述之。所舉疫瘧、痰瘧、瘴瘧,皆類似現(xiàn)代之惡性瘧或腦型瘧疾。虛瘧、勞瘧等均系瘧疾的兼癥,而不是病因。故治之必求其本。鬼瘧一節(jié),認為是尸疰客忤所致,治以所謂驅邪辟祟甚至念咒等法,純屬迷信之談,故刪去之。治瘧之法,古人有豐富經驗。余曾師其意,用雙甲搜邪法加味治療三陰大瘧,屢見良效。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防治方法多有勝過古人之處。如能今古合參,可收相得益彰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