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悟出了一點中醫(yī)的東西,還不成熟,雖然很不成熟,大家先看著
其實也是內經(jīng)上的東西,只是之前一直沒想明白
以前呢,我?guī)煾负秃芏嗟篱T的老師,總是說,他們都是看了內經(jīng)就會治病了
我想,我看了內經(jīng),怎么不像人家看內經(jīng)呢
做畢業(yè)論文的后期,被一句話點撥了,突然有所覺察
《內經(jīng)》云: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厚則
發(fā)熱......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湯液本草》云: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濃者,為陰中之陰,味濃則泄,酸、苦、咸、寒是也。氣之濃者,為陽中之陽,氣濃則發(fā)熱,辛、甘、溫、熱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fā)泄,辛、甘、淡、平、涼、寒是也。
雖然這個些話,從前也知道
不過,畢竟是讀過而不深入
現(xiàn)在總算明白一點點了,原來如此
很有可能,搞到最后,是中醫(yī)實在易
不明白,就說明您沒有內經(jīng)的基礎
也許,中醫(yī)就像板上釘釘,那么簡單
可能是我們某些地方想偏了
從思路上遠離了古圣
呵呵,我現(xiàn)在還不敢肯定我悟到的這個就是對的,
也許要經(jīng)過十年以上的臨床檢驗吧,不過從現(xiàn)在來說,效果超出一般
并且,易學易上,組成的方子,類于古人 ,呵呵
所以,我也很是興奮
我這是復古 ,算不得創(chuàng)新
專門的刨
故紙堆,一心一意的和時下流行的中醫(yī)科研唱反調
傳統(tǒng)中醫(yī)注重外治法,多過內治
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內外,和傳統(tǒng)的內外,是反著的
傳統(tǒng)認為,針灸導引按摩等,都是用的人體
大藥,內在的精氣神 ,是直接用 。溝通天地人,也是直接上
但是湯藥呢,就得轉個彎彎,
雖然也是靠精氣神,但是比起來,是間接
所以,我們說的外治法,其實是內治 ,而內治法,是外治
呵呵,隱約得關竅所在了
只是還很朦朧,需要進一步的成型。
-----------標題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萬物多難啊。呵呵
-----------
原帖由 litaihei 于 2009/7/5 20:22 發(fā)表
標題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萬物多難啊。呵呵
呵呵
-----------很深奧的說,LZ能解釋詳細點嗎
-----------拜讀了,謝謝!
外治與內治的想法有點意思。
-----------請繼續(xù),洗耳恭聽!
-----------這個上、下竅應該是以人中為界嗎
-----------《內經(jīng)》云: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下竅 是 肛門 排大便 以降陽而化陰
上竅 是 尿道 解小便 以升陰而化陽
-----------易心易談呼吸
呼者 應肝 出氣 以陰化陽 動在左盤
吸者 應肺 吸氣 以陽化陰 動在右盤
-----------請斑竹點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