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中醫(yī)學院教授 肖永林 周麗雅
李X X,女,18歲,吉林省渾江市人,1990年來診。
該患于1年前開始經(jīng)漏不止,可能與其在經(jīng)期沒能注意休息,不適當地參加較為劇烈的體育運動有關(guān)。曾用中藥治療。開始用藥數(shù)劑后,經(jīng)漏好轉(zhuǎn),3個月未來月經(jīng)。以后月經(jīng)來后,又淋漓不止,再服前藥及改變幾次處方均未見好轉(zhuǎn),西醫(yī)婦科診為功能性子宮出血,亦曾用過一切西藥而不見效。其父母向我講訴了整個病程及治療情況,深以為憂,并拿出用過的十幾張?zhí)幏。其開始所用之方,藥物大抵為黃芪、黨參、白術(shù)、茯苓、當歸、川芎、棗仁、遠志、龍眼肉、艾葉、阿膠等,之后所用之方,大體為在前方基礎(chǔ)上,加龍骨、牡蠣、藕節(jié)炭、蒲黃炭、棕櫚炭之類,嗣后所用之方,又為桃紅四物湯加減,有加三七粉的,有加郁金、姜黃的。諸方反復應(yīng)用,終不見效。
第二天,患者前來就診。視其面白無華,口唇淡白,舌淡紅少苔,兩目暗淡無神,神情疲憊。詢其小腹無脹滿疼痛,血量多而色淡,唯覺神疲乏力,倦怠嗜臥,腰膝酸軟,時有眩暈,動則汗出,心中悸動,夜寐不寧,常易驚醒,身體畏寒,手足發(fā)涼,飲食尚可,二便如常,脈象數(shù)而細微。
細思此患之疾,時已年余,流血不止,血虛固屬無疑,且zxtf.net.cn無疼痛脹滿之癥,又現(xiàn)一派虛乏疲憊之象,其證當為純虛無實可知,前面初時所用之方,系屬歸脾湯加減,若為氣血不足,心脾兩虛,脾不統(tǒng)血,氣不攝血所致漏下者,當為對證之方,所以初用其方時,曾經(jīng)取效。以后又流血不止時,再用其方,卻無效驗,說明其虛不僅在于中焦脾胃。若補而不效,加用收斂固澀之晶,使補澀并用,也當有效,但結(jié)果卻毫無效果。若zxtf.net.cn/sanji/補之澀之而仍不效,很有可能為瘀血內(nèi)停,新血不能歸經(jīng)而致流血不止,此時若用化瘀止血之藥,確實不無道理,使瘀血去而新血自能歸經(jīng),不止血而血自止,也是治療失血證較為常用之法。但此患用后也不見效,說明此證原非瘀血內(nèi)停。以上諸法皆不見效,說明此證確非易愈之證。有鑒于此,也頗以為難,所以當時向其父母說:此患時間較久,又屢用諸藥而罔效,據(jù)其證情,開藥3劑。如藥后有效,可再繼續(xù)治療,如其無效,我也再乏良策,還望另請高明。其父母諾之,為其書方:生黃芪30g,焦白術(shù)20g,川續(xù)斷25g,白芍15g,生地15g,海螵蛸15g,茜草15g,龍骨25g,牡蠣25g,炮姜10g,艾葉10g,阿膠15g(單包,分3次烊化,兌藥汁同服)。
3劑,先將藥用溫水浸泡1?小時后,煎煮3次,合并3次藥汁,分3次溫服,每日1劑。
第五日,患者與其父母同來,見其面有喜色,知其證有轉(zhuǎn)機,其母言,患者服完第二劑藥后,血即完全停止,今早服完第三劑藥,故又來就診;颊咦匝裕蛲砗颓巴硭煤軐,再加血已止,所以今天自覺很是精神,1年來,從未有這兩日心情這樣好。
即已見效,效不更方,又投前方3劑,每劑加木香5g,意在用其辛溫芳香之性,“快脾氣,醒胃氣升動清陽而助正氣也”。(《本草正義》)與摬掛┪粼蠆箶。(《本草匯編》)使補澀之劑不致壅塞太過。
又3劑后,自覺體力漸充,精神漸佳,食欲增而夜寢寧。藥已6劑,血已止而正漸復。恐其仍有復動之虞,且病程既久,正氣早虛,雖暫愈而恐其根本不固,故于前方略為加減:生黃芪30g,焦白術(shù)20g,白芍15g,生地15g,川續(xù)斷20g,海螵蛸15g,茜草15g,龍骨20g,牡蠣20g,阿膠15g(單包烊化兌藥汁服),艾葉10g,炮姜10g,當歸身(去尾)15g,木香5go
前后又服藥6劑,血止而全身癥狀大見好轉(zhuǎn),且下腹無脹滿疼痛之癥,遂停服湯藥,使用歸脾丸以善其后。后未再復發(fā)。
【醫(yī)生甲】請老師談一下辨治此證之思路。
【老師】此患病程已久,且有虛而無滯,故治療時當以補益固澀之法為主,非歸脾等所能勝任。此患所用之方,即《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之安沖湯。所謂“安沖”者,安寧沖脈之意也。蓋“沖主血海,婦女以血為本,月經(jīng)以血為用”!迸佣咛旃镏,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素問飛瞎盤煺媛邸?沖脈安固,則無崩中漏下之患;沖脈不固則必崩漏不止。而欲安固沖脈,必先補益脾(胃)腎二臟。因沖脈起子足陽明胃經(jīng)之氣街(氣沖)穴,并足少陰腎經(jīng)之脈,挾臍上行。所以沖脈受后天水谷精微與先天腎氣之資助供養(yǎng)。若脾(胃)腎二經(jīng)之氣旺,則沖脈之氣也隨之而旺;若脾、腎二經(jīng)之氣虛,則沖脈也必因之而虛。若虛極而不固,甚至滑脫,則難免有崩中漏下之虞。是以安沖湯中,以黃芪、白術(shù)培脾胃而益氣虛;生地、白芍、川續(xù)斷補肝腎而強筋骨。上藥是通過補益脾、腎以安固沖脈之本。加龍骨、牡蠣者,以其“澀可去脫”。凡病致于虛極而散、滑脫不固者,如心中怔忡、多汗淋漓、吐血衄血、遺精白濁、大便滑泄、小便不禁、女子崩漏,皆能治之。以其固澀攝納之力較勝。海螵蛸與茜草二藥補澀之中又有化瘀行血之功。張錫純謂“二藥大能固澀下焦,為治崩之主藥”。(《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放品椒安沖湯》)是以《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本于《內(nèi)經(jīng)》四烏鰂骨(海螵蛸)一菇茹(茜草)丸之意,在治崩漏的安沖湯、固沖湯,以及治療婦女赤白帶下的清帶湯中,皆用二藥。
以上九藥是安沖湯之原方。
此患又加艾葉、炮姜者,因患者常覺畏寒,手足發(fā)涼,是其證不唯陰血虛少,陽氣且也衰微。二藥性溫而守,善能溫經(jīng)而止血。凡失血日久而偏于虛寒者,皆可用之。加阿膠者,以其既擅于止血,又長于養(yǎng)血。
當服藥后,血已止而正氣漸復之時,又加一味木香者,在于調(diào)暢中焦脾胃之氣,增進食欲以為生化氣血之原,且其辛香理氣之品使補而不滯,且使之“與補藥為佐則補也”。
以后稍去澀斂之藥的劑量,而加當歸身者,是在于使其養(yǎng)血而不欲其行血也。李東垣言“當歸頭,止血而上行;身養(yǎng)血中守;稍破血而下流”!侗静菡x》言“歸身主守,補固有功;歸尾主通,逐瘀自驗”。當歸在入藥時,按其作用不同,應(yīng)分成歸頭、歸尾與歸身三部分。但現(xiàn)在的藥材中分者少而混者多。欲用歸身者,應(yīng)選用其大片者,用歸尾者,應(yīng)用其細碎者,此也不得已之法也。
【醫(yī)生乙】老師治療此證所用之方藥,與前面患者所用過之方有很多藥物是相同的,為什么后者效而前者不效呢?
【老師】這位醫(yī)生所談的,確是值得研究的問題,說明他很細心,注意了前后方藥的比較。
前面患者曾用過的方藥與現(xiàn)在用的方藥,有一些是相同的,如黃芪、白術(shù)、龍骨、牡蠣等,其意皆在補益與固澀同用;也都用了艾葉、阿膠,意在溫經(jīng)止血。所不同的是,后方用了川續(xù)斷,并且海螵蛸與茜草同用。而前方在每個方中都有當歸與川芎二藥,且川芎的用量都在15g左右,沒有一方少于10g者。
從當前治療崩漏的常用方劑來看,當歸、川芎是比較常用的。四物湯為婦女科最常用的基礎(chǔ)方劑,特別是東北的中醫(yī),受《醫(yī)宗金鑒》的影響,往往以為四物湯是治一切血病的總方。對于其中每味藥物的作用及宜忌又不十分明了,所以在治療失血諸證時,也不論有瘀滯、無瘀滯,是由于虛而不攝,還是熱迫血行,統(tǒng)統(tǒng)應(yīng)用四物湯。尤其是方中的當歸、川芎二藥更無所顧忌,這樣就難免有疏漏。
考當歸性味辛溫,體滑而柔潤,雖有補血止血之功,也有逐瘀活血之力!侗静菡x》言其“氣味俱厚,行則有余,守則不足。亦不可過信‘歸所當歸’一語,而有循名失實之咎”。況現(xiàn)在之當歸,身尾同用,欲其止血,恐難于收功。
尤其甚者,莫過于川芎。川芎性味辛溫而氣則芳香濃烈,善散而竄。能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散風行瘀活血疏郁。朱丹溪謂“川芎味辛,但能升上而不能下守。血貴寧靜而不貴躁動,四物湯用之以暢血中之元氣,使血自生,非謂其能養(yǎng)血也”。
《本草正義》言“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經(jīng),氣中之血藥也……芎歸俱屬血藥,而芎之散動尤甚于歸,故能散風寒,治頭痛,破瘀蓄,通血脈,解結(jié)氣,逐疼痛,排膿消腫,逐血通經(jīng),……故散則有余,補則不足,惟風寒之頭痛,極宜用之”。從上面的論述可知,川芎惟有行散通竄之功,而無補益收斂之能。若崩漏初起,因于瘀滯內(nèi)停,或肝氣郁滯者,用之或可收功。如屬純虛無瘀,久病氣不攝血,虛散滑脫者,絕非川芎所宜。若誤用之,難免滑脫耗散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