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辨口苦勿泥于寒熱
    

脈法精微:辨口苦勿泥于寒熱

作者:見賢思齊   2007-9-30

  口苦是一臨床常見癥狀,筆者受《中醫(yī)診斷學》中“口苦多見于肝膽火旺、濕熱內蘊致膽氣上逆的病證”的影響,在臨床中遇見口苦的患者均從熱證考慮,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患者并沒有熱象,甚至有明顯的寒象,不知如何辨識口苦。近一步深入學習發(fā)現(xiàn)口苦寒熱皆有,歷代也有口苦是寒是熱的爭論。學習后認識比以前進了一步,自覺從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茲就歷代有關口苦的爭議作一小結,以提醒學習到一定階段的同學要慢慢走出必然王國,醫(yī)學是門極其復雜的學科,不能有任何成見,必須辨證論治,實事求是。
  
      金元四大家之劉河間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提出:“然土旺勝水,不能制火,則火化自甚,故五味熱食,則味皆厚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成;蚩诘撸胃熱也!焙笫蓝嘧诖苏f,認為口苦屬熱。如明代醫(yī)家王肯堂,其在《證治準繩》中載“脾熱則口甘,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胃熱則口淡。”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亦認為“舌苦是膽熱”。清代醫(yī)家沈金鰲也認為口苦屬熱,在其《雜病源流犀燭》中載:“心熱則口苦,或生瘡(宜涼膈散、瀉心湯)。肝移熱於膽亦口苦!苯▏笠δ硕Y所主編的第二版《中醫(yī)癥狀鑒別診斷學》中也認為:“因苦為火之味,而心主火,故許多涉及心膽火熱病癥都有口苦的表現(xiàn)”,所列三個癥候:邪入少陽、肝膽郁熱、心火上炎均屬于熱?诳鄬贌岬恼J識流傳大抵如此。

      明代張景岳即對口苦屬熱提出異議,在其《景岳全書》中論述:“若據(jù)此說,則凡以口之五味悉居火證,絕無虛寒之病矣,豈不謬哉?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口淡者未心盡因胃熱。蓋凡以思慮勞倦,色欲過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飲食無味之證,此其咎不在心脾,則在肝腎,心脾虛則肝膽邪溢而為苦,肝腎虛則真陰不足而為燥!痹谥委熒险J為:“若思慮謀為不遂,肝膽虛而口苦者,宜七福飲,理陰煎,或五君子煎之類主之。兼火者,以黃芩,龍膽草之類隨宜佐之!
  
      再考證歷代方書,口苦不從熱治者并不少見。如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載有治療治肝虛寒勞損,口苦,關節(jié)骨疼痛,筋攣縮煩悶的虎骨酒補方;治療少氣口苦身體無澤的補胃湯方。唐代王燾所撰《外臺秘要》亦收錄了補胃湯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主癥有口苦的方子尤其多,如理中圓、守中金圓、膃肭臍圓、金釵石斛圓、蓯蓉大補圓等均非苦寒之方。宋代《圣濟總錄•膽門》也載錄了治療“膽虛生寒,氣溢胸隔,頭?诳,常喜太息,多嘔宿水”的天雄丸。主張口苦屬熱的沈金鰲亦宗《千金要方》收錄了口苦寒則補胃,熱則瀉膽的治法。
  
      現(xiàn)代醫(yī)家在臨床也發(fā)現(xiàn)口苦并非皆屬熱,不乏寒證、虛證,對于口苦屬熱也提出了爭論。如陸某[1]遇一口苦咽干患者治療年余不效,已經使用過小柴胡湯加減和龍膽瀉肝湯加減,后從《素問•奇病論》和《景岳全書》得悟,改用滋肝腎、益心脾之方獲效。劉某[2]治候女,口苦月余,即食甜食亦覺口內有甜味,脅腹脹滿,腸鳴漉漉,不欲食,氣短乏力,大便溏。脈沉細滑,舌質淡白,邊有齒痕,苔白潤。根據(jù)脈證分析,證屬中焦陽虛,氣不化水,水飲內停,土壅木郁,投以健脾滲濕,溫陽化飲之苓桂術甘湯加味而獲效。周某[3]以真武湯原方治一口苦老嫗,其形胖而多疾,終年以棉帛裹頭,不爾,則頭部抽冷風般不適疼痛。身顫,雙上肢發(fā)麻,頭暈數(shù)十日,口特苦,雖食辛、咸、甜之品,其苦依然如故,舌暗紅邊有齒印,苔薄黃,脈沉細。
  
      柯氏[4]總結了如何辨識口苦的寒熱屬性。時邪熱病中口苦主熱無可非議,且口苦不作主癥,熱清則苦味自除,但在內傷雜癥中,口苦有主寒者,兩者之別須從口苦本癥及舌苔與全身癥狀來辨之?诳嘀鳠嵴,口苦且干,渴欲飲水,飲之為快;或口苦,舌上有麻辣感;或口苦,口中伴有臭穢。其苔多見深黃或老黃或黃而干燥或黃膩,舌質偏紅或紅絳?诳嘀骱,口苦而淡,口渴而不思飲,飲亦不多;或口苦而咸澀多涎;或口多清水。其苔多見白滑或白膩或白膩罩灰黑色,舌質偏淡或淡白胖嫩,邊多齒印。
  
      從以上醫(yī)家的論述可知口苦寒熱皆有,不可拘泥于口苦屬熱的論斷。筆者更進一步認為辨識口苦不重在寒熱。
  
      口苦之癥《內經》早已述及。《素問•評熱病論》載:“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干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干! 《素問•痿論》載:“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 《素問•奇病論》載:“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shù)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第四》載:“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shù)唾! 《靈樞•四時氣第十九》載:“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從上述引文可知《內經》沒有從苦屬火來論述口苦,而是從膽立論,古人認識到了膽汁味苦,膽氣上逆則口苦。故我們認識口苦可以不必拘泥于苦屬火,而要從膽來認識。 “凡十一臟皆取決于膽”,各臟腑都與膽的疏泄都有密切關系,寒熱虛實均可以導致膽氣上逆,從而出現(xiàn)口苦,故認識口苦不在于寒熱,而在于導致膽氣上逆的原因,針對膽氣上逆的原因而辨證施治,膽氣下行則口苦自除。此處的膽氣不可拘泥于膽汁,從氣的運動去認識則天地寬廣,如從膽汁上逆去認識則眼目狹窄。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口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膽汁反流;2,肝病膽汁酸向唾液中移行;3;苦味閾值降低;4;精神性口苦;5,不明原因,生活不規(guī)律,睡眠休息不足,以及打呼嚕、張口睡覺、口腔發(fā)炎等人群也易出現(xiàn)口苦,F(xiàn)代醫(yī)學研究也讓我們認識到認識口苦不能拘泥于膽汁上逆。
  
      綜上所述,歷代醫(yī)家對于口苦的原因認識是豐富,口苦屬熱的論斷并不正確,認識口苦不應局限于寒熱。口苦的病理重點在膽氣上逆,認識口苦當著眼于氣機,遵循辨證論治的原汁,否則容易犯先入為主的錯誤。

參考文獻:
1,    陸文生.口苦治驗談.江蘇中醫(yī)藥,1991,(9):20
2,    劉恒太.口苦不盡屬熱[J].黑龍江中醫(yī)藥,1996,(4):38
3,    周陶冶.口苦證治芻議.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8,7(3):15
4,    柯夢筆.口苦說異[J].中醫(yī)雜志,1995,36(9):568
-----------閱后覺得很有道理。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