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lái)源 | 《普濟(jì)方》卷一八○引《鄭氏家傳渴濁方》。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渴濁,有濁無(wú)渴。
|
制備方法 | 將茯苓銼成大塊,豬苓為皮片,用瓦器煮,以豬苓沉為度,取白茯苓以蠟為丸,如彈子大。
|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用小瓦瓶煮清粥候沸,攪勻,空心啜服。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 凡渴濁必先看為何證,有濁無(wú)渴,先服百段錦散,后用白羊腎丸及沉苓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