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規(guī);B(yǎng)
兔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尤其是皮肉兔“整齊生產”的需要,家兔同期發(fā)情與人工授精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顯得愈來愈重要。多年來,外源性激素的應用已成為家兔繁殖管理中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外源性激素的應用存在許多弊端,如連續(xù)幾次使用后母兔將產生免疫而不敏感,或影響兔體健康,尤其是肉中殘留及
兔肉安全問題(龍繼蓉,1999)。另外,長時間、超劑量使用某一種激素,會使母兔子宮壁增厚,內分泌擾亂,無法排卵,造成繁殖障礙(
黃良虎,1997)。因此,激素的使用在家兔生產中受到一定的限制。為了尋求一種簡單易行,且能顯著提高母兔繁殖率、生產力的激素處理替代法,有不少人相繼提出了所謂的“生物刺激法(不需要激素)”應用于家兔繁殖生產。LEFVER 和 MORET 1978年提出了初產發(fā)情母兔增加光照、改變籠位的重要性。國際家兔繁殖性狀研究組(International Rabbit Reproduction Group, IRRG)提出了暫時的母仔分離可應用于同期發(fā)情。有關母仔分離方法的應用,以前的研究結果表明:母仔分離宜在分娩后的11天,人工授精前進行,而且母仔分離時間的長短能影響其應用效果。24小時的母仔分離不能顯著提高繁殖率(10.5% ,Alarino,1998)。另外,母仔分離方法的應用效果與哺乳方式關系密切。為了進一步驗證母仔分離技術的應用效果,本試驗就48小時母仔分離對不同方式哺乳母兔的繁殖性能及仔兔性狀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以為該項生物技術的普及應用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動物及飼養(yǎng)管理 試驗于2000年9月至2001年5月在安徽省農科院畜牧所種兔場進行。在皖系粗毛兔選育兔群中選擇70只母兔,根據其生理狀況(是否哺乳)和第一次人工授精后的產仔哺乳性能,均分為A、B、C、D四個試驗組。試驗期間,被淘汰的母兔立即由青年母兔進行替換。另選擇8只健康的皖系粗毛兔公兔用于人工授精。所有的試驗動物均飼養(yǎng)在三層重疊式兔籠內,自然采光,并配有專用產仔箱,自動飲水器供給飲水,喂以自配的全價顆粒飼料,并由專人負責飼養(yǎng)管理。 1.2 繁殖頻率和處理(分組)方法 42天的繁殖周期,以21天的間隔時間分2批進行人工授精,未受孕的母兔21天以后重新進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后,立即注射寧波市激素制品廠生產的促排卵3號LHRH-A(3)5-10ug,以促進排卵。試驗兔采用以下處理(分組)方法: A組:自由哺乳,并采用母仔分離。即分娩后母仔飼養(yǎng)在一起(產箱放在母兔籠內),僅在分娩后第9天上午10:00至第11天上午10:00,將產箱移開,仔兔離開母兔48小時,然后進行人工授精,以后同樣自由哺乳。 B組:自由哺乳,但不采用母仔分離,分娩后第11天進行人工授精。 C組:控制哺乳,并采用母仔分離。即分娩后母仔分開飼養(yǎng),母兔每天哺乳仔兔15 分鐘,但分娩后第9天10:00至第11天10:00期間,母兔保持48小時分離,然后進行人工授精,以后同樣控制哺乳。 D組:控制哺乳,但不采用母仔分離,分娩后第11天進行人工授精。 1.3 測定方法 發(fā)情率=(發(fā)情母兔數/母兔數)×100% 繁殖率=(哺乳母兔數/人工授精母兔數)×100% 母兔分娩后,立即記錄窩產仔數、窩產活仔數,稱量初生窩重。再將1-2天內產下的仔兔進行均衡調整,并記錄調整后的窩仔數和窩重。同時,對哺乳第9天(母仔分離的當天)、斷奶當天(42日齡)的窩仔數和窩重進行測定記錄,并計算出1-9、9-42日齡期間仔兔日增重。另外,對整個哺乳期間的仔兔死亡情況進行記錄! 1.4 統計分析 只考慮哺乳母兔的相關數據,那些發(fā)病或者連續(xù)3次人工授精都未成功的母兔不予進入統計分析。所有測得的結果運用SAS軟件進行處理。變異分析包括處理效應(2個水平:48小時母仔分離、不采用48小時母仔分離)、哺乳效應(2個水平:自由哺乳、控制哺乳)和胎次效應(2個水平:頭胎、2胎以上)。 2.結果和分析 2.1 哺乳母兔的繁殖性能(見表1)表1 哺乳方式和母仔分離對哺乳母兔繁殖性能的影響哺乳方式自由哺乳控制哺乳分組(處理)A(DLS)BC(DLS)D人工授精總次數(n)65505451發(fā)情率(%)74.18±7.4353.72±7.1773.35±7.5858.47±7.36繁殖率(%)69.23±7.3846.00±7.2277.77±7.4568.62±7.57窩產仔數(只)7.32±0.537.19±0.656.93±0.487.66±0.58窩產活仔數(只)7.11±0.636.85±0.726.71±0.547.31±0.62 哺乳方式對發(fā)情率的影響不明顯,但對繁殖率的影響較大,由表1數據可知,采用控制哺乳時,繁殖率較高,尤其是不采用母仔分離時,控制哺乳相對于自由哺乳來說,繁殖率可提高49.17%(68.62%和46.00%, p<0.01)。另外,母仔分離可方法在兩種哺乳方式中的應用結果表明:母仔分離可明顯提高哺乳母兔發(fā)情率和繁殖率,尤其當母仔分離應用于自由哺乳時,效果更加明顯。當采用自由哺乳時,母仔分離方法的應用可提高發(fā)情率38.09%(74.18%和53.72%, p<0.01),提高繁殖率50.50%(69.23%和46.00%, p<0.01);當采用控制哺乳時,母仔分離方法的使用可提高發(fā)情率25.45%(73.35%和58.47%, p<0.05),提高繁殖率13.33%(77.77%和68.62%, p<0.05)。但哺乳方式和母仔分離對哺乳母兔窩產仔數和窩產活仔數均無明顯影響,即窩產仔數、窩產活仔數在A、B、C、D四組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 仔兔的性能(見表2)表2 哺乳方式和母仔分離對仔兔性能的影響哺乳方式日齡自由哺乳控制哺乳分組(處理)A(DLS)BC(DLS)D窩數(n)45234235窩仔數(n)16.51±0.126.54±0.106.46±0.116.56±0.1295.74±0.175.92±0.155.98±0.186.00±0.20425.28±0.225.08±0.185.39±0.205.28±0.21死亡率(%)1-911.489.417.558.579-428.1514.298.5711.981-4218.6922.3515.4719.52個體重(克)154.74±1.3155.08±1.2857.29±1.3553.21±1.299144.84±4.37149.52±4.25148.24±4.74140.51±4.1342821.15±22.14846.09±25.39804.61±20.87818.71±21.94日增重(克/日)1-911.61±0.4311.48±0.3911.14±0.3710.81±0.369-4220.41±0.5421.49±0.6119.89±0.5120.40±0.57 從均衡分配哺乳仔兔數到42日齡仔兔斷奶整個哺乳期間,1日齡、9日齡和42日齡窩仔數、平均個體重以及1-9日齡、9-42日齡期間的日增重均不受哺乳方式、母仔分離的影響,即這些指標在A、B、C、D四組之暗均無顯著性差異。 哺乳方式對1-9日齡期間仔兔的死亡率影響明顯,但對9-42日齡期間仔兔的死亡率影響不明顯。自由哺乳或控制哺乳時,其1-9日齡期間仔兔的死亡率分別為10.74%、8.00%( p<0.05),9-42日齡期間仔兔死亡率分別為10.38%、10.07%( p>0.05),即控制哺乳能顯著降低 1-9日齡期間仔兔死亡率。 母仔分離的方法不論應用在何種哺乳方式,均能顯著降低1-42日齡期間仔兔死亡率,尤其是 9-42日齡期間仔兔死亡率。由表2數據可知,母仔分離應用于自由哺乳時,分別能降低1-42日齡期間和9-42日齡期間仔兔死亡率16.38%(18.69%和22.35%, p<0.05)和42.97%(8.15%和14.29%, p<0.01); 母仔分離應用于控制哺乳時,分別能降低1-42日齡期間和9-42日齡期間仔兔死亡率20.75%(15.47%和19.52%, p<0.05)和28.46%(8.57%和11.98%, p<0.01)。但當母仔分離的方法應用在自由哺乳方式中時,1-9日齡期間仔兔的死亡率卻高了22.00%(11.48%和9.14%, p<0.05),對控制哺乳方式中1-9日齡期間仔兔死亡率的影響不明顯(7.55%和8.57%, p<0.05)。 2.3 胎次對仔兔性能的影響 頭胎仔兔相對于經產母兔所產的仔兔,表現出較低的9日齡體重(139.42 和152.15克, p<0.05),1-9日齡期間較低的日增重(10.71和11.82克/日, p<0.05)和9-42日齡期間較高的仔兔死亡率(21.50%和5.50%, p<0.01)。這些都是因為頭胎母兔泌乳力較低、母性較差的原因。 2.4 母兔淘汰、使用情況(見表3) 表3 母兔淘汰、使用情況哺乳方式自由哺乳控制哺乳分組(處理)A(DLS)BC(DLS)D母兔淘汰率(%)54.6958.4968.5267.31乳房炎發(fā)病率(%)12.509.4314.8115.38 試驗期間,A、B、C、D四組母兔的淘汰率分別為54.69%、58.49%、68.52%、67.31%,其中因患乳房炎而被淘汰的比率分別為12.50%、9.43%、14.81%和15.38%。通過對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后發(fā)現:哺乳方式對母兔的淘汰率和乳房炎的發(fā)病率影響較大,而母仔分離對母兔淘汰率和乳房炎的發(fā)病率影響相對較小。當哺乳方式為控制哺乳時,母兔的淘汰率和乳房炎的發(fā)病率均較高,分別為67.92%和15.09%,較自由哺乳時母兔的淘汰率和乳房炎的發(fā)病率(56.41%和11.11%)提高了20.40%和35.82%(p<0.05)。母仔分離僅對自由哺乳中母兔乳房炎的發(fā)病率影響較大,提高了32.56%(12.50%和9.43% p<0.05),而對自由哺乳中母兔的淘汰率和控制哺乳中母兔的淘汰率、乳房炎的發(fā)病率影響均不明顯。 3.小結與討論 3.1 哺乳方式對哺乳母兔繁殖率、仔兔成活率和母兔淘汰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刂撇溉橄喈斢谧杂刹溉閬碚f,可提高哺乳母兔繁殖率,同時可降低1-9日齡期間仔兔的死亡率,但卻提高了母兔淘汰率和乳房炎的發(fā)病率。這主要是因為控制哺乳時,每天只讓母兔哺乳15分鐘,逃脫了仔兔的整天追趕、干擾,因而使母兔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產后恢復,因此繁殖率較高。另外,1-9日齡期間,仔兔弱小,消化機能極不完善,所需乳汁相對較少,因此彩控制哺乳時,可適當控制其采食量,避免因采食過多而引起消化不良,減少死亡;而采用自由哺乳時,母兔和仔兔整天在一起,仔兔隨時都可吮吸乳汁,易引起采食過多,有時為會因母性不強引起仔兔死亡。但是采用控制哺乳時,由于每天哺乳時間較短,有時會造成乳汁吮吸不完或仔兔因長時間饑餓而用力吮吸乳頭,這些都易引起乳房炎的發(fā)生。因此,控制哺乳相當于自由哺乳來說,效果較好,但應加強母兔的管理,預防乳房炎的發(fā)生。 3.2 48小時母仔分離對提高哺乳母兔發(fā)情率和繁殖率的絕對效果在哺乳方式為自由哺乳時,更加明顯,而當哺乳方式為控制哺乳時,其效果相對不很明顯。這一結論與SZENDRO等1999年提出的假設一致,即控制哺乳,由于相當于有規(guī)律的母仔分離,因而減少了較長時間母仔分離的應用效果。 3.3 48小時母仔分離對自由哺乳和控制哺乳兩種哺乳方式來說,均可顯著降低哺乳期間仔兔死亡率,尤其是9-42日齡期間仔兔死亡率。 3.4 哺乳方式和母仔分離對哺乳母兔窩產仔數、窩產活仔數、斷奶個體重和斷奶前日增重均無明顯影響。 3.5 48小時母仔分離能明顯提高哺乳母兔的發(fā)情率和繁殖率,且對母兔和仔兔均無副作用,因此,可作為一種生物刺激技術,替代外源性激素的處理,廣泛應用于哺乳母兔的同期發(fā)情。但對于其具體的使用方法仍有待于更進一步深入細致的研究,以盡可能地發(fā)揮其應用效果。
畜牧導航:
養(yǎng)兔資訊 兔價格行情 特兔技術 兔病防治 飼養(yǎng)管理 養(yǎng)兔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