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馬鞭草、
敗毒草。
來源 為
千屈菜科植物千出菜Lythmm salicatia L.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莖粗壯。莖直立,多分枝,具4~6棱。葉對(duì)生或3枚輪生,狹披針形,長3.5~6.5cm,寬1~1.5cm,先端圓鈍或短尖,基部圓形或心形,有的稍抱莖。總狀花序頂生;花萼筒狀,有12條縱棱,先端具6齒,萼齒間有尾狀附屬物;花瓣6.紫色;雄蕊12,6長6短,2輪;子房上位,2室。蒴果橢圓形,全包于宿萼內(nèi);ㄆ7~9月,果期9~10月。生于水旁濕地。分布于全圍各地;有栽培。
采制 8~9月割取地上部分,曬干。
化學(xué)成分 含牡荊素(vitexin)、
葒草素(orientin)、異葒草素(isootientitl)綠原酸、鞣花酸、
沒食子酸、膽堿、鞣質(zhì)、色素、揮發(fā)油、果膠、樹脂及生物堿。
藥理 煎劑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乙酰膽堿和組胺引起的豚鼠離體腸管的收縮,因此具有解痙作用;有止血作用,與其所含鞣質(zhì)有關(guān);根煎劑用于瀉下或慢性
痢疾.作為收斂或緩和劑。此外還有降壓作用。
性味 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 消熱毒,收斂,破經(jīng)通瘀。用于痢疾,瘀血經(jīng)閉。用量6~12g。
配伍應(yīng)用 ①痢疾:配陳
茶葉。②瘀血經(jīng)閉:配
紅花、
當(dāng)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