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馬腸子樹(云南)。 |
漢語拼音 | da ma qi |
英文名 | Henry Pentapanax |
藥材基原 | 為五加科植物犭毛五葉參的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8m。羽狀復(fù)葉,有小葉3-5;葉柄長8-10cm,小葉柄長5mm,頂生者長達(dá)3cm;葉片膜質(zhì)至紙質(zhì),卵形至長橢圓形,長5-12cm,寬3-7cm,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至鈍形,稀狹楔形,邊緣鋸齒,齒有刺尖,上面無毛,下面脈腋間有簇毛。圓錐花序頂生,長達(dá)30cm,主軸和分枝密被銹色柔毛;傘形花序總狀排列,直徑1.2-2cm,有花多數(shù);總花梗長2-5cm,花梗長,外面具銹色長柔毛;花白色;萼無毛,長約1mm,邊緣有5個卵形小齒;花瓣5,三角狀長圓形,長經(jīng)1.5cm,開花時反曲;雄蕊5,藥絲長約2mm;子房下位,5室;花柱5,合生至中部,先端離生。果實(shí)卵球形,直徑6-7mm,黑色;ㄆ8-10月,果期11-12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湖北、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200-3000m的陽性林中,稀書刊號灌叢和石山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秋季采挖,洗凈,剝?nèi)「ぃ瑫窀伞?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fēng)濕;散瘀血;利小便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 |
主治 | 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淋證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根皮:主治膀胱炎。 |
考證 |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anax zingibernsis C. Y. Wu et Feng |
科屬分類 | 五加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