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lu dan |
英文名 | Deer gallbladder |
藥材基原 | 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肝管末端的膨大部分。 |
動植物形態(tài) | 1.梅花鹿,體長約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粝孪倜黠@,耳大直立,頸細(xì)長。四肢細(xì)長,后肢外側(cè)踝關(guān)節(jié)下有褐色足跡腺,主蹄狹小,側(cè)蹄小。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長全時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yuǎn),主干末端再分兩小枝。梅花鹿冬毛檢疫站棕色,白色斑點(diǎn)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毛尖沙黃色。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側(cè)同體色,內(nèi)側(cè)色稍淡。夏毛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cè)下緣排列成縱行,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 2.馬鹿,體形較大,體長2m,體重超過200kg。肩高約1m,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圓錐形。頸長約占體長1/3,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兩側(cè)蹄較長,能觸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內(nèi)彎,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頜深棕色,頰棕色,額部棕黑色。耳外黃褐、耳內(nèi)白色。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cè)棕色,內(nèi)側(cè)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有絨毛,呈赤褐色。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 2.分布于東北、西北及內(nèi)蒙古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棲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 2.棲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殺鹿后,收取肝管一概而論端膨大部分,陰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含膽酸(cholic acid),去氧膽酸(deoxycholic acid)。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性寒 |
歸經(jīng) | 心;肝經(jīng) |
功效 | 解毒消腫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 |
主治 | 癰疽瘡毒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涂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綱目》:消散腫毒。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el Cerv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Cervus nippon Temminck 2.Cervus.elaphus Linnaeus |
科屬分類 | 鹿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