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明瓦、蜊殼爿 |
漢語拼音 | hai yue ke |
英文名 | clamshell |
藥材基原 | 為不等蛤科動物海月的肉。 |
動植物形態(tài) | 海月,貝殼近圓形,極扁平,一般殼長100-118mm,高93-110mm。殼質脆薄而半透明,邊緣易破碎。左殼微突起,右殼較平。殼表面白色,殼頂微紫色。放射肋骯心生長線均極細密,近腹緣的生長線略呈鱗片狀,殼內面白色,具云母光澤。鉸合部大,右殼具有2枚長度不等的鉸合齒,呈“八”字形排列,左殼相應的部位形成2條凹槽,內有韌帶紫黑色。閉殼肌1個,圓形,位于殼中央。足退化成指狀,無足絲。 |
資源分布 | 我國分布于東海、南海。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棲息于潮間帶中、低潮區(qū)至20余米水深的沙質或泥沙質海灘的表面,左殼向上,右殼朝下。殼表常沾有泥沙或藤壺、苔蘚蟲及灌類等附著物。產(chǎn)卵期在5-7月。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將去肉的貝殼洗凈,晾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咸;性寒 |
歸經(jīng) | 心經(jīng) |
功效 | 解毒;消積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小兒麻疹;疳積;濕爛瘡;鶴膝風 |
用法用量 | 內服:研末,9g。外用:適量,煅研外敷;或煎湯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本草從新》:瀉濕熱。煎湯洗鶴膝風;煅研為粉,涂濕爛瘡。 |
考證 | 出自《本草從新》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lacuna placenta(Linnaeus.) |
科屬分類 | 不等蛤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