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山番薯、土大黃、獨腳烏扣、山葫蘆、粉藤頭、粉藤薯、塊根山雞蛋、粉藤蛋。 |
漢語拼音 | du jiao wu jiu |
英文名 | Root of Kerr Treebine |
藥材基原 | 為葡萄科植物白粉藤的塊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白粉藤 草質(zhì)藤本,長達數(shù)米。卷須二叉狀分枝,與葉對生;小枝通常被白粉,枝稍帶肉質(zhì),綠色,橫切面為鈍四角形,有縱條紋,干時易在節(jié)上脫離。單葉互生;葉輛長4-5cm,無毛;托葉斜菱形,基部楔形;葉片膜質(zhì),心狀卵形或狹卵形,長5-10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截形,邊緣有疏銳小鋸齒或有時僅3淺裂,上面綠色,平時表面灰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無毛。花兩性,聚傘花序與葉對生,長約3cm,被疏柔毛,少花,第1次分枝呈傘形狀;花梗長約3mm,基部常有小苞片;花萼盤狀,全緣,外有微柔毛及睫毛;花瓣4,分離;雄蕊4,與花瓣對生;花盤杯狀,子房略短于雄蕊,花柱極短,近鉆形。漿果肉質(zhì),倒卵形或球形,長約6mm,熟時紫色。種子1顆。花期夏、秋季。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華南及臺灣、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600m左右的山坡、路旁礦地或河谷兩岸的疏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生長適溫25-30℃,在半蔭蔽的環(huán)境生長茂盛,一般土壤均可種植。 栽培技術(shù) 用扦插繁殖。于春暖時新芽萌發(fā)前,選健壯的枝條,長15cm左右,斜插入苗床10cm,插后壓緊,澆水,經(jīng)30-40d,生很長葉時,按行株距150cm×100cm移栽。 田間管理 當(dāng)定植苗高40cm左右時,搭棚架,讓藤蔓攀 援,或在株旁插竹竿、枝條,引蔓上架。每季度中耕除草1次,同時培土并追施人糞尿或復(fù)合肥,冬季追施堆肥或廄肥。 病蟲害防治 吹棉介殼蟲,為害葉片及嫩莖,可用50%馬拉松1000-1500倍液或松堿合劑防治。 |
采收和儲藏 | 秋、冬季采挖取塊根,洗凈,切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莖含酚類、氨基酸、皂甙、有機酸。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微辛;性涼 |
歸經(jīng) | 心;腎經(jīng) |
功效 | 活血通絡(luò);化痰散結(jié);解毒消癰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活血藥 |
主治 | 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瘰疬痰核;癰腫瘡毒;毒蛇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孕婦忌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用于死胎引產(chǎn)。取鮮白粉藤1節(jié)(約離根部4-5節(jié)以上),長約8-10cm,直徑約 l-1.5cm,削去青皮,一端鈍圓,另端系絲線,高壓消毒,在12小時內(nèi)應(yīng)用。常規(guī)陰道及宮頸消毒后,將鈍圓端緩緩插入宮頸,注意不可碰到陰道壁,宮頸外口留1.5-2cm,線頭垂于陰道內(nèi),然后在陰道及后彎窿處塞以消毒紗布,以防滑脫。一般24-48小時換藥1次,直至死胎排出為止。觀察37例,36例用藥后死胎皆自然娩出,胎盤也隨后娩出,另 l例做徒手剝離。死胎娩出時間最快3小時,最慢168小時,大多在12-48小時內(nèi)。胎盤娩出時間均在死胎娩出后30分鐘內(nèi)。未發(fā)現(xiàn)不良副作用,無寒戰(zhàn)發(fā)熱,無產(chǎn)后大流血。 |
各家論述 | 1.《陸川本草》:行血破積。治跌打損傷,暗傷積血。 2.《南寧市藥物志》:殺菌,埋口,生肌。治遠年爛瘡,久不收口。 3.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散結(jié)消腫,清熱止痛。治淋巴結(jié)結(jié)核,腎炎,癰疽瘡瘍,毒蛇咬傷。 |
考證 | 出自《陸川本草》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issus repens (Wight et Arn.)Lam.[Vitis repens Wight et Arn.] |
科屬分類 | 葡萄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