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紫背天葵、雷丸草、夏無蹤、老鼠屎草、旱銅錢草、蛇不見 |
漢語拼音 | tian kui cao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Nakedcaule Groundsel |
藥材基原 | 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天葵,多年生小草本,高10-30cm。塊根長1-2cm,粗3-6mm,外皮棕黑色。莖直立,1-3條,上部有分枝,被稀疏白色柔毛。基生葉為三出復(fù)葉;葉柄長3-12cm,基部擴(kuò)大呈鞘狀;葉片輪廓卵圓形或腎形,長1.2-3cm;小葉扇狀菱形或倒卵狀菱形,長0.6-2.5cm,寬1-2.8cm,3深裂,深裂片又作2-3圓齒狀缺刻裂,兩面無毛,下面常帶紫色;莖生葉較小,互生,葉柄較短。單歧或二岐聚傘花序,花梗長1-2.5cm,被白色細(xì)柔毛;苞片、小苞片狀,3裂或不裂;花兩性,小,直徑4-6;萼片5,花瓣?duì)睿M橢圓形,長4-6mm,寬1.2-2.5mm,白色,常帶淡紫色,先端圓鈍;花瓣5,匙形,長2.5-3.5mm,先端近截形,基部凸起呈囊狀;雄蕊8-14,花絲下部變寬,花藥寬橢圓形,黃色;退化雄蕊2,線狀披針形,位于雄蕊內(nèi)側(cè),白色膜質(zhì),與花絲近等長;心皮3-4,花柱短,先端向外反卷,無毛。蓇葖果3-4,長6-7mm,寬2mm,表面具橫向脈紋,先端有小細(xì)喙。種子多數(shù),卵狀橢圓形,長約1mm,黑褐色,表面有小瘤狀突起;ㄆ3-4月,果期4-5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疏林下、草叢、溝邊路旁或山谷地較陰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喜陰濕,常野生于低山區(qū)路邊和隙地蔭蔽處。忌積水,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壤土栽培為好。 栽培技術(shù),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5月采收種子,用潮濕細(xì)沙層積貯藏9-10月播種。撒播,然后覆土,稍加鎮(zhèn)壓,育苗1年,第2年9-10月,挖根移栽,行株距為18cm×3cm,每行可交叉種兩行,薄覆細(xì)土,上蓋農(nóng)家有機(jī)肥,最后蓋草。 田間管理,出苗后,揭去蓋草,追淡糞水1-2次,以后拔草2-3次,5月倒苗后,暫停管理。 |
采收和儲(chǔ)藏 | 秋季采集,除去雜質(zhì),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本植物的根(紫背天葵草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全草長15-30m。塊根肉質(zhì),外皮棕黑色,有須狀支根。莖纖細(xì),被白色細(xì)柔毛。基生葉為三出復(fù)葉,具長柄,基部擴(kuò)大成鞘狀;小葉扇狀菱形或倒卵狀菱形,長0.6-2.5cm,3深裂,黃綠色,下面常帶紫色。莖生葉較細(xì)小,互生。單歧或二歧聚傘花序,花小,直徑4-6mm;苞片;花梗纖細(xì),被短柔毛;萼片常帶淡紫色;花瓣匙形。蓇葖果久狀長橢圓形,長6-7mm,表面具凸起橫向脈紋。種子橢圓形,褐色,長約1mm。氣微,味微甘、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含生物堿。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微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解毒消腫;利水通淋 |
功效分類 | 祛瘀藥;活血藥 |
主治 | 瘰疬癰腫;蛇蟲咬傷;疝氣;小便淋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過多,風(fēng)濕,跌打內(nèi)外傷。 |
考證 | 出自《滇南本草》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Senecionis Adoxoidis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Semiaquilegia adoxoides(DC.)Makino[Isopyrum adoxoides DC.] |
科屬分類 | 毛茛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