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1988,(4):27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醋炒白芍60-120g,炙甘草60-120g,藕節(jié)15-30g,白礬10-15g。 |
加減 | 肝膽氣滯型,加川楝、玄胡索;濕熱阻遏型,加廣藿香、茵陳蒿、石菖蒲、黃芩、連翹、虎杖;膿毒蘊結型,合黃連解毒湯加蒲公英、敗醬草、豬苓、郁金、生大黃(后下)、芒硝(沖服);肝膽氣虛型,加焦三仙、薄荷葉(后下)。 |
功效 | |
主治 | 膽道感染。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治療膽道感染124例,男25例,女89例;年齡分別在17-76歲之間。根據療效標準(痊愈:癥狀體征消失,血尿常規(guī)及尿二膽正常,超聲波A、B及X光攝片提示無異常。好轉:癥狀消失或尚遺留有輕度陽性體征,實驗檢查及超聲波診斷無異常。無效:癥狀體征存在,實驗室及X光、超聲波AB檢查膽道感染征象無改變)判定,結果:肝膽氣滯型53例,治愈3例,好轉50例;濕熱阻遏型41例,治愈17例,好轉24例;膿毒蘊結型20例,治愈12例,好轉8例;肝膽氣虛型10例,治愈4例,好轉6例。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生產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