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清·《太和醫(yī)室》。陜衛(wèi)藥準字(1985) 007號。 |
劑型 | 丸劑 |
藥物組成 | 人參、川貝母、五味子、細辛、白芥子等。 |
加減 | |
功效 | 益氣健脾,補腎固攝。 |
主治 | 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肺心病。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每次6g,日3次口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治療咳喘330例中,男185例,女145例;年齡6-85歲;病程3日至30年。中醫(yī)分為肺虛、脾虛、腎虛、肺脾兩虛、肺腎兩虛及肺脾腎虛7型。結果:痊愈32例,顯效241例,有效33例,無效24例,總有效率為92.7%。 |
藥理作用 | 主要有平喘,止咳,促進動物生長等作用。 1.平喘:口服本藥混懸劑2.5、5g/kg,能延長氯化乙酰膽堿引喘法致喘豚鼠喘息的潛伏期。 2.止咳:口服本藥混懸劑2.5、5g/kg,能顯著減少氨水引咳法所致小鼠咳喘的次數(shù),作用強度與嗎啡相似。 3.促進動物的生長:口服本藥1.8、3.6g/kg,能顯著促進體重13.2±0.7g的雄性小鼠的生長。 4.其他:酚紅法顯示本藥無祛痰作用,小鼠二甲苯致炎實驗表明本藥可能無抗炎作用,本藥也不能增強小鼠的抗應激能力,對幼鼠胸腺及睪丸也無增重作用。 |
毒性試驗 | 簡化機率法測得小鼠每次灌胃給藥的半數(shù)致死量(LD50)為184±20g/kg。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