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瑤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藥 >> 正文:來角風 -瑤藥箭桿風、土砂仁、小發(fā)藥物說明書
    

來角風

  
一級分類
老班藥(瑤族經典用藥)
二級分類
七十二風
分類
來角風
年份
laih gov buerng
別名
箭桿風、土砂仁、小發(fā)散、白寒果
來源
科植物山姜Alpiniaiaponica(Thunb.)Miq.的根狀莖。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常綠草木,高35~80厘米,根莖橫走。單葉互生,寬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9~40厘米,寬4~7厘米,頂端尖或尾尖,基部楔形,邊全緣,兩面被短柔毛,葉舌2裂?偁罨ㄐ蝽斏;花白色帶紅,外面被短柔毛,雄蕊1枚。蒴果球形,被短柔毛,橙紅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態(tài)分布
生于溪邊、林下陰濕處。產于廣西德保、那坡、隆林、樂業(yè)、天峨、三江、陽朔、臨桂、興安、蒼梧等縣市;分布于湖北、四川、浙江、福建、臺灣、廣東、貴州、湖南等省份。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全草,鮮用或曬干備用。秋冬季采果,陰干備用。
性味
味辛、微苦,性溫。
功效
溫中行氣,消腫止痛。
傳統(tǒng)應用
腹寒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3~9克,水煎或浸服;外用適量水煎洗或搗爛調酒外搽。
方例
1.風濕痹痛 來角風(箭桿風)、雙鉤鉆(鉤藤)根、桿竹咪(鋪地蜈蚣)、雙亮(桑)枝各15克,米雙酒500毫升,浸泡,每服15~30毫升,每天3次。
化學成分
根莖含9(10)-佛術烯-11-醇,9-羥基山姜內酯,二氫沉香呋喃,環(huán)沉香呋喃[1],山姜烯酮[1,2,3],山姜萜醇,廣藿薁醇[1,4],漢山姜過氧萜酮,異漢山姜過氧萜酮,山姜內酯過氧化物[1,2],6-羥基山姜內酯[2],漢山姜環(huán)氧萜醇,山姜內脂[1,5],呋喃天竺葵酮A和B[1,3,5,6]α-沉香呋喃,4α-羥基二氫沉香呋喃,3α,4α-環(huán)氧沉香呋喃,β-桉葉醇[1,7,8],漢山姜過氧萜醉[1,6,9],6,9-俞創(chuàng)木二烯[9],10-表-5β-氫過氧基-β-按葉醇,10-表-5α-氫過氧基-β-按葉酸,4,10-表5β羥基二氫桉葉醇[10]。葉中含小茴香酮,1,8-桉葉素,小茴香醇,α-和β-蒎烯龍腦,娘醇,桃金娘醛。
藥理
1.對離體腸管平滑肌的影響  山姜小劑量對豚小腸無影響,大劑量呈抑制作用。山姜對乙酰膽堿和氯化鋇引起的大鼠腸管緊張性、強直性收縮均有部分拮抗作用。山姜的揮發(fā)性部位,可使腸管輕度興奮,然后轉入明顯抑制,張力降低,收縮頻率減慢,振幅減少,并隨著濃度不同能部分或完全拮抗乙酰膽堿、氯化鋇引起的腸管興奮和痙攣[1]。
2.抗?jié)冏饔?nbsp; 山姜水煎劑灌胃對幽門結扎型、應激型及利血平型大鼠實驗性胃潰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對吲哚美辛(消炎痛)型胃潰瘍作用不明顯。它能增加胃液及胃蛋白酶活性,降低總酸度與游離酸度,對離體胃條有短暫收縮興奮作用,隨即轉入抑制,降低胃張力和拮抗乙酰膽堿引起的胃收縮[2]。
3.抗菌作用  體外試驗,山姜煎劑對結腸炎耶爾森菌和摩根變形杜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是1/160(抑菌力達中度),最低殺菌濃度(MBC)是1/80(殺菌力為低度),對福氏痢疾杜菌的抑殺菌作用分別是1/40和1/10,屬低度有效,對腸毒素型大腸桿菌均不表現抑、殺菌作用[3]。
4.毒性  小鼠灌服山姜25g/kg(最大容積)1次,觀察3d,均未見小鼠中毒癥狀和死亡。大鼠每日灌胃山姜熱浸液1.62g/kg,連續(xù)30d,結果各組間體重增加無明顯差異。肝、腎功能均在正常范圍,病理檢查無特殊異常[1]。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1]Itokawa H.et al.C A,1986,105:75863d.
[2]Itokawa H,et al.Chem Pharm Bull,1987,35(7):2849.
[3]Morita H,et al.Chem Pharm Bull,1988,36(8):3156.
[4]Itokawa H,et al.C A,1984,100:171581c.
[5]Itokawa H.et al.C A,1985,102:163671h.
[6]Itokawa H,et al.Chem,Pharm Bull,1985,33(5):2023.
[7]Itokawa H,et al.Chem Pharm Bull,1980,28(2):681.
[8]Itogawa S,et al.C A,1980,92:211780s.
[9]Morita H,et al.Chem Pharm Bull,1988,36(8):2984.
[10]Itokawa H,et al.Chem Pharm Bull,1987,35(4):1460.
藥理參考文獻
[1]鄭興中等:《福建中醫(yī)藥》,1985,16(1):44。 [2]倪峰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5,11(4):29。 [3]陳永培等:《福建中醫(yī)藥》,1990,21(5):25。
附注
出處
中國瑤藥學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 名: (必填項)
    評論內容:
    沒有相關文章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