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麻牙咪
|
年份 | mah nyah miev
|
別名 | 瓜子菜、螞蚱菜
|
來源 | |
形態(tài)特征 | 一年生草本,肉質(zhì)。全株光滑無毛,莖匍匐或傾斜向上,紫色。單葉互生,有時對生,肉質(zhì),楔狀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0~25毫米,寬5~15毫米,頂端圓鈍、截形或微凸,基部寬楔形,邊全緣,背面淡綠色或暗紫色;S色,兩性,3~5朵叢生枝頂或葉腋,無梗。蒴果蓋裂,種子多數(shù),黑色;ㄆ5~8月,果期8~11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園邊、路旁、荒地。產(chǎn)于廣西靖西、南寧、邕寧、博白、北流、平南、金秀等縣市;分布于全國各省份。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來,洗凈鮮用或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酸,性寒。
|
功效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服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或水煎洗。
|
方例 | |
化學成分 | |
藥理 | 1.對小腸的作用 馬齒莧鮮汁及沸水提取物對豚鼠離體回腸有劑量依賴性乙酰膽堿樣作用,使收縮張力、振幅和頻率均增加,其收縮張力和蠕動的增加可被阿托品部分阻斷[1]。但也有報道,本品煎劑對豚鼠離體小腸有抑制作用[2]。 2.抗菌作用 馬齒莧提取物在體外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和大腸桿菌等均有顯著抗菌作用[3,4]。痢疾桿菌對馬齒莧可產(chǎn)生抗藥性[5]。此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對結(jié)核桿菌無效,用于治療小鼠的大腸桿菌感染無效[6]。馬齒莧浸劑在試管內(nèi)對奧杜盎小芽胞癬菌及腹股溝表皮癬菌等有較弱的抗真菌作用[7]。 3.其他作用 馬齒莧水溶和脂溶性提取物能延長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和家兔的生命,但不影響血糖的水平,可能與改善動物的脂質(zhì)代謝有關(guān)[8]。本品所含ω3-聚不飽和脂肪酸有降膽固醇作用[9]。本品含豐富的維生素A樣物質(zhì),能促進上皮細胞功能的正;皾兊挠。此外本品對家兔有利尿作用[10]。 |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 [1]Feng P C,et al.Nature,1961,191:1108. [2]安田政一等:《藥學雜志》(日),1964,64(3):177 [3]Mario P,et al.Phytochemistry,1964,3:547。 [4]Bharucha F R,et al.C A,1957,51:13084a. [5]Stefanov Z H,et al.C A,1966,65:17557f. [6]Koch H P.C A,1989,110:63559z. |
藥理參考文獻 | [1]Sunbhanich M,et al.《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89,11(1):57。
[2]曲淑巖:《吉林中醫(yī)藥》,1985,(3):28。
[3]第二臨床學院婦產(chǎn)科等:《吉林醫(yī)科大學學報》,1975,(2):44。
[4]王岳等:《植物學報》,1953,2(2):312。
[5]來宏富:《微生物學報》,1960,8(1):48。
[6]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第1版,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77:289。
[7]曹仁烈等:《中華皮膚科雜志》,1957,(4):286。
[8]Stefanov Z,et al.C A,1966,65:17557f.
[9]Koch H P.C A,1989,110:63559z.
[10]《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上冊)第1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6:77。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