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Hua ye jia du juan
|
傣藥名 | 比多楠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花葉假杜鵑 Barleria lupulina Lind1.
灌木,高約2m。莖多分枝。葉對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8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有白色柔毛;葉柄短,葉柄基部有一對向下的針刺,紫紅色。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黃色;苞片大;萼片4,成對,外面一對最大;花冠管長,5裂。蒴果。花期夏秋季。
生于山谷濕地、村旁園邊。分布于廣東、廣西和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用鮮品,隨用隨采。
|
藥材鑒別 | |
化學成分 | 地上部分含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山桅苷甲酯(shanzhiside methyl ester),假杜鵑素(barlerin),乙酰基假杜鵑素(acetylbarlerin)[1],6-O一乙酰基山梔苷甲酯(6-O-acetylshanzhiside methyl ester),7一乙;芝麻新苷(ipolamiido-side)[2]。另含甜菜堿(betaine)[3]。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甜,氣香,性涼。入水、土塔。
|
功效 | 調(diào)補水血,散瘀消腫,止痛。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根10~20g。外用:鮮葉或全草適量,搗敷。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Suksamrarn A J Nat Prod,1986,49(l):179
[2]Byme I T,et a1.C A,1987,107:112689r
[3]Fischer H,et al.Phytochemistry,1988,27(8):2581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