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Gan jang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札嘎,曼嘎,哈倫-淖告
|
考證 | 本品載于《認藥白晶鑒》!墩J藥白晶鑒》稱:“莖葉綠色,根白色帶鮮紅的光澤,斷面白色,油少者為曼嘎!薄稛o誤蒙藥鑒》在該條下附植物形態(tài)圖1幅。據(jù)文獻記載及蒙醫(yī)臨床沿用經(jīng)驗,認定歷代蒙醫(yī)藥文獻所載的札嘎即嘎(干姜)。
|
中藥材基原 | 為姜科植物差的根莖。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根莖肉質,扁圓橫走,分枝,具芳香和辛辣氣味。葉互生,2列,無柄,有長鞘,抱莖;葉片線卵形,上圓下尖,大小長短不一,長2~10cm,寬1.5~4cm。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刀削痕跡,須根痕小點狀,略呈橫向環(huán)狀排列,兩側面多凹凸不平。質堅實加木質,極難折斷,切面平坦,黃白色或灰白色,接近外側色較深,向內(nèi)側色淺,內(nèi)有多數(shù)散生不甚明顯的筋脈點及條狀橫向筋脈(斷面用水潤后,點狀及條狀筋脈明顯)。無臭,味淡,嚼之有麻辣感。
以體重、質堅實、去凈外皮則表面黃白色者為佳。
(2)小黑三棱 塊莖較短小,扁長卵形,其余與黑三棱相同。
|
栽培與養(yǎng)殖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不耐寒,怕潮濕,怕強光直射。忌連作。宜選擇坡地和稍陰的地塊栽培。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至重壤土為宜。
栽培技術 用根莖(種姜)繁殖,穴栽或條栽。秋季采挖生姜時,選擇肥厚、色淺黃、有光澤、無病蟲傷疤的根莖作種姜,下窖貯藏或在室內(nèi)與細沙分層堆放貯藏各用。南方于1~4月,北方于5月,取出種姜保溫催芽,然后把種姜切成小塊,每塊保留1~2個壯芽。穴栽按行株距40cm/30cm開穴,深13~17cm,先澆糞水于穴中,待滲透土后,每穴平放種姜1塊,最后覆蓋細堆肥與土。條栽按行距40cm開溝,施入基肥后,按株距27cm下種,上覆土與地面平。四川產(chǎn)區(qū)很注意播種的深淺度,播種深(挖穴30cm左右),并不斷培土而成菜姜,為生姜來源;播種淺(挖穴5~10cm)而成藥姜,為干姜來源。
田間管理 出苗后發(fā)現(xiàn)缺株,及時補栽。全年中耕除草3~4次,追肥4次,肥料以有機肥和復合肥為主。生長期間對水分要求比較嚴格,不能缺水,出現(xiàn)干旱要及時澆水保濕,收獲前10d停止?jié)菜?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腐敗病,俗稱姜瘟,高溫多雨季節(jié)易發(fā)病。用波爾多液浸種10min,發(fā)病時拔除病株,用石灰撒病穴消毒。蟲害有亞洲玉米螟,8~9月為害姜的莖稈。用90%敵百蟲1000倍液灌心葉。姜弄蝶,以幼蟲為害葉片。用80%敵敵畏1500倍液噴殺。
|
采收加工 | 夏季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泥土,曬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根莖呈不規(guī)則塊狀,略扁,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棕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顯粉性和顆粒性,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明顯,管束散在,可見黃色油點。氣香特異,味辛辣。
以質堅實、斷面色黃白、粉性足、氣味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為多列扁平木栓細胞。皮層散列多數(shù)葉跡維管束,油細胞隨處可見,內(nèi)皮層明顯,可見凱氏帶。中柱占根莖大部分,散有多數(shù)外韌型維管束,近中柱鞘處維管束形小,排列較緊密,木質部內(nèi)側或周圍有非木化纖維,并有油細胞。
粉末特征:淡黃棕色 淀粉粒眾多,淀粉粒上常附有細微顆粒狀蛋白質類物質。纖維成束或單個散離,無色或淡黃棕色,較細長。油細胞隨處散在,呈橢圓形或類圓形,壁較薄,木柱化,胞腔內(nèi)含淡綠黃色揮發(fā)油滴,另有長形樹脂細胞,內(nèi)含紅棕色分泌物。色素細胞在導管束成纖維旁有時可察見,呈細管狀,細胞中充滿棕色或暗紅棕色內(nèi)容物。導管以螺紋、梯紋及網(wǎng)紋導管為多見。草酸鈣結晶少數(shù),細小,呈方形,長方形或顆粒狀。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甲醇提取液與對照品芳樟醇和1,8-桉油素同點于硅膠G薄展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展開,用1%香草醛濃硫酸液顯色,在與對照品相應的Rf值處可見灰紫或灰藍色斑點。
|
化學成分 | 黑三棱塊莖含揮發(fā)油,其中主要成分為苯乙醇(benzeneethanol),對苯二酚(1,4-benzenediol),十六酸(hexa-decanoic acid)[1]。又含琥珀酸(succinic acid)[2]、三核酸(san-leng acid)[3]等多種有機酸。還含刺芒柄花素(formonetin)[4]、胡蘿卜苷(daucosterol)[4]等。含α-姜烯(α-zingiberene),α-姜黃烯(α-cur-cumene),牻牛兒醇(geraniol)等揮發(fā)性成分;6-姜辣酸(6-gin-gerol),6-姜辣二酮(6-gingerdione),6-姜辣烯酮(6-shogaol)等辛辣成分;美烯酮(gingerenone)A、B、C,異姜烯酮(isoginger-enone)B[2],六氫姜黃素(hexahydrocurcumin),內(nèi)消旋-3,5-二乙酰氧基-1,7-雙-(4-羥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等二芳香基庚烷類成分[3]。此外,還含6-姜辣磺酸(6-gingesulfonic acid),姜糖脂(gingerglycolipid)A、B、C等[4]。
|
藥理作用 | 1.抗凝和抗血栓形成 三棱煎劑給大鼠灌服,可顯著延長大鼠體外血栓形成時間,縮短血栓長度,減輕血栓濕重和干重,顯著減少血小板數(shù)目,抑制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顯著延長血漿凝血酶原時間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顯著縮短優(yōu)球蛋白溶解時間;還可以降低全血黏度[1,2]。三棱在體外有一定的增進纖維蛋白溶解的作用,縮短凝塊全部溶解時間[3]。 2.提高組織耐缺氧能力 三棱水提醒沉液給小鼠腹腔注射,可增加小鼠心肌營養(yǎng)性血流量,并使小鼠對減壓、常壓缺氧耐力均有顯著提高,還可對抗氰化鉀(KCN)作用,對致死劑量KCN靜注后小鼠死亡率有降低作用[4]。 3.興奮平滑肌 三棱煎劑加入營養(yǎng)液中,可使家兔離體小腸腸管收縮加強,緊張性升高[5]。三棱水煎劑對離體家兔子宮呈興奮作用,表現(xiàn)為頻率增加,張力提高[6]。 4.其他作用 三棱可直接破壞腫瘤細胞,對實驗動物腫瘤模型有一定抑制作用[7]。1.抗血栓及抗血小板聚集 給大鼠灌胃水提物或揮發(fā)油,用體內(nèi)血栓測定儀,測定血栓形成時間,均能使實驗性血栓形成時間延長;對膠原及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干姜揮發(fā)油除對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明顯延長外,對血漿凝血酶時間、凝血酶原消耗時間及凝血因子V、因子Ⅶ等無明顯影響,表明有增強內(nèi)源性凝血功能;而干姜水提物對上述凝血各指標均無影響[1]。 2.對心血管的作用 干姜甲醇提取物靜注,使麻醉大鼠血壓暫時性升高,繼之下降,心率也有一過性減慢;對豚鼠離體心房的自發(fā)性運動有增強作用[2]。 3.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影響 干姜灌胃,可使幼年小鼠胸腺萎縮;干姜、干姜揮發(fā)油或干姜酚酸部分灌胃,均能顯著降低大鼠腎上腺中維生素C的含量[3]。 4.其他作用 干姜甲醇提取物皮下注射,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2],干姜醇提取物有顯著滅螺和抗血吸蟲作用[4]。 |
性味 | 味苦,性涼。效軟、柔、鈍。味辛、甘,性溫。效糙、銳、浮、燥。
|
功效 | 清熱,祛瘀,潤肺。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孕婦禁服。狀披針形,長15~20cm,寬約2cm,先端漸尖,基部狹,光滑無毛;葉舌長1~3mm,膜質;ㄇo自根莖抽出,長約20cm;穗狀花序橢圓形,稠密,長約5cm,苞片卵形,長約2.5cm,先端具硬尖,綠白色,背面邊緣黃色;花萼管狀,長約1cm,具3短尖齒;花冠綠黃色,管長約2cm,裂片3,披針形,略等長,唇瓣長圓狀倒卵形,較花冠裂片短,稍為紫色,有黃白色斑點;雄蕊微紫色,與唇瓣等長;子房無毛,3室,花柱單生,為花藥所抱持。蒴果3瓣裂,種子黑色;ㄆ7~8月(栽培的很少開花),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
|
附方 | |
制劑 | 健胃止痙五味膠囊 干姜、訶子、紫硇砂、光明鹽、蓽茇各200g,以上五味,光明鹽、紫硇破粉碎成細粉;訶子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3次,每次lh,合并煎煮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稠膏,干姜、蓽茇粉碎成粗粉,加70%乙醇回流提取2次,第1次2h,第2次1.5h,合并提取液,濾過,濾液減壓回收乙醇,濃縮成育,并與訶子膏合并,加入上述細粉,80℃烘干,粉碎成細粉,制粒,干燥,制成1000粒膠囊,即得。本品為膠囊劑,內(nèi)容物為淺棕色顆粒;氣香,味辛、咸。功能祛寒健胃,止疼。用于胃腸痙攣,腔腹冷痙,食欲不振,寒性嘔吐,腹瀉?诜看3~5粒,每日1~2次。(《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蒙藥分冊》1998年)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Miyazawa M,et a1.Agric Biol Chem,1988,52(11): 2961
(2)Endo K,et a1.Phytochemistry,1990,29(3):797
(3)kikuzaki H,et a1.Chem Pharm Bul1,1991,39(1):120
(4)Yoshikawa M,et a1.Chem Pharm Bul1,1992,40(8):2239
藥理
(1)許青媛,等.中國中藥雜志,1991,16(2):112
(2)笠原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