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苗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藥 >> 正文:木香 -苗藥沙泡如達,瑪奴如達藥物說明書
    

木香

  
漢語拼音
Mu xiang
苗藥名
苗藥拼音
別名
沙泡如達,瑪奴如達
考證
本品載于《認藥白晶鑒》!墩J藥白晶鑒》稱:“莖葉綠黃色,花白色,折斷其根似鹿角。”《無誤蒙藥鑒》引自《阿達利-烏蘇格》稱:“如達形如老化的鹿角!睋(jù)上述植物形態(tài),尤其其根的性狀及蒙醫(yī)臨床認用經驗,認定歷代蒙醫(yī)藥文獻所載的沙泡如達即如達(木香)。
中藥材基原
為菊科植物木香的根。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木香 Aucklandia lappa Decne 多年生高大草本。主根粗壯,圓柱形,外表褐色;支根稀疏。根生葉三角狀卵形或長三角形,長30~100cm,寬15~30cm,基部下延成不規(guī)則分裂的翅狀,葉緣是不規(guī)則淺裂或波狀,疏生短刺:上面深綠色,被短毛,下面淡綠色帶褐色,被短毛,脈上尤著;葉柄長為葉片的1.5~2倍;ㄇo高30~100~200cm,有細棱,被短柔毛;花莖上的葉長10~30cm,有短柄或無柄,抱莖;頭狀花序單一,頂生及腋生,或數(shù)個叢生于頂端;總花梗短或無;總苞片約10層,三角披針形,長9~25mm,外層最短,先端長銳尖,疏被柔毛;花全為管狀花,暗紫色,管長1.5cm,先端5裂,裂片長6mm;雄蕊5,著生于裂片下方的喉部,花藥聯(lián)合,上端稍分離,有5尖齒;子房下位,花柱外露,柱頭2裂;花托有長硬毛。瘦果線形,先端平截,長6mm,有棱,上端著生一輪黃色直立的羽狀冠毛,長約1.5cm,果熟時多脫落,果頂有時有花柱基部殘留。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長于較高的山地。原產于印度。我國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均有引種栽培。
栽培與養(yǎng)殖
生物學特性 喜冷涼濕潤氣候,耐寒、耐旱,怕高溫和強光,幼苗期怕直射光。產區(qū)在海拔800~2500m山區(qū)的陰坡地,選朝北或東北坡向,坡高30°~35°,以土層深厚、疏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PH6.5~7.0的砂質壤土和壤上栽培為宜,低洼易澇地長期積水會引起爛根。幼苗期生長緩慢,可與玉米等作物套、間作,又可遮陽。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直播:7~8月采收種子,曬干備用。春播3月中旬至4月上旬;秋播8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冬播11月上旬,播種前種子用30~40℃溫水浸泡24h,取出晾干后播種。穴播:按行株距30cm×30cm開穴,穴探3~5cm,播后覆土1cm;條播:按行距30cm開溝播種。每1hm閏用種量約15kg。播后保持土壤濕潤,約經15d出苗。苗期需遮蔭或在畦兩邊栽種玉米。 田間管理 苗高4~6cm時定苗,每穴留苗3株。每年中耕除草3~4次。幼苗期宜施稀人糞尿,第二年可追施人糞尿或尿素、過磷酸鈣。冬季施用腐熟廄肥及土雜肥、草木灰、餅肥等。干旱季節(jié)澆水。冬季地上部枯萎后培土。抽薹孕蕾時,除留種外,全部摘除花薹。秋季將靠近地面的老葉除去,以利通風透光。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極腐病,7~8月發(fā)病嚴重,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拔除,可用70%五氯硝基苯1kg拌土25kg,撒在植株旁邊或用40%甲醛溶液進行土壤消毒。另有褐斑病、白絹病等為害。蟲害有紋夜蛾,可用80%敵百蟲800~1000倍液噴殺。另有黑蚜、短角負蝗等為害。
采收加工
10月至次年1月間采挖,除去殘莖,泥土,曬干。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根略呈圓柱形,枯骨形或為縱剖片,長5~15cm,直徑0.5~6cm。表面黃棕色,栓皮多已除去,有顯著縱溝及側根痕,有時可見不規(guī)則菱形網紋。質堅實,體重,不易折斷。斷面略平坦,黃白色至棕黃色,有一棕色環(huán)及放射狀紋理,并可見散在的褐色油點。老根中心常呈枯朽狀、氣強烈芳香,味苦、辛。 以質堅實、香氣濃、油性大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水栓層由多列木栓細胞組成。韌皮部寬厚,射線明顯,纖維束散在。形成展環(huán)狀。木質部導管單列排列。根的中心多為四原型初生木質部。韌皮部及木質部中有大型油室散在,其中常貯有黃色分泌物。薄壁細胞中含有菊糖。 粉末特征:黃色或黃棕色。①菊糖碎塊極多,用冷水合氯醛裝置,呈扇形、不規(guī)則團塊狀,有的表面觀放射狀線紋。②木纖維多成束,黃色,長梭形,末端傾斜或細尖,直徑16~24μm,壁厚4~5μm,非木化或微木化,紋孔橫裂縫狀或“人”字形、“十”字形。③網紋、具緣紋孔及梯紋導管直徑32~90μm,導管分子一般甚短,有的長僅6.4μm。④油室碎片淡黃色,細胞中含揮發(fā)油滴。⑤薄壁細胞淡黃棕色,有的含有草酸鈣方晶。此外,有木栓細胞,韌皮纖維及不規(guī)則棕色塊狀物。 理化鑒別 ①取本品揮發(fā)油少許于試管中,加入異羥肟酸試劑2~3滴,呈橙紅色。(檢查內酯類)②取經70%乙醇浸軌后的切片,加15%。α-萘酚溶液與濃硫酸各1滴,即顯紫色。
化學成分
根含揮發(fā)油,油中含單紫杉烯(aplotaxene),α-和β-木香烯(costene),木香內酯(costuslactone),12-甲基二氫木香內酯(12-methoxydihyrocostuslactone),木香酸(costisacid),木香醇(costol),無羈萜(friedelin),三十九烷等。還含有云木香堿(saussurine)及菊糖[1]。尚含多種基酸[2]。
藥理作用
1.對消化系統(tǒng)的作用  木香提取液可使離體腸蠕動幅度和腸肌張力明顯增強[1]。對乙酰膽堿、組胺與氯化鋇所致腸肌痙攣有對抗作用[2]。去內酯揮發(fā)油及內酯部位可抑制離體免小腸和在體大、小腸運動[3]。人服用木香煎劑能加速對鋇劑的排空,同時促進內源性胃動素的釋放[4]。給大灌服丙酮提取物能抑制鹽酸、乙醇、0.2mol/L氫氧化鈉、l%氨水誘發(fā)的胃潰瘍的發(fā)生[5]。
2.松弛支氣管平滑肌  木香水提取液、醇提取液、揮發(fā)油及生物堿能拮抗組胺、乙酰膽堿致豚鼠離體支氣管痙攣[2,3,6]。腹腔注射總內酯或去內酯揮發(fā)油對吸人致死量組胺或乙酰膽堿氣霧劑豚鼠有保護作用[3];靜注對麻醉犬呼吸有抑制作用[2,3]。
3.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木香揮發(fā)油、內酯部位能抑制、豚鼠或兔的離體心臟活動[3]。水或醇提取液對在體蛙心或犬心臟,小劑量興奮,大劑量抑制[2]。而云木香堿靜注可興奮在體心臟,并有輕度升壓作用[6,7]。給麻醉犬靜注水提取液與醇提取液有輕度升壓作用[2]。去內酯揮發(fā)油、總內酯、12-甲氧基-二氫木香內酯可使離休兔耳與大鼠后膿血管灌流量明顯增加,顯示血管擴張作用;靜注可使麻醉犬血壓降低,且作用較持久[3]。
4.抗菌作用  揮發(fā)油1:3000濃度能抑制鏈球菌、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的生長[8]。煎劑對許蘭黃癬菌及其蒙古變種等10種真菌有抑制作用[9]。云木香對牛型結核菌、人型結核菌有抑制作用[10]。
5.其他作用  云木香乙醇提取物大鼠口服后有降血糖作用[11]。廣木香內酯對人體鼻咽癌細胞有細胞毒作用[12]。給犬灌服木香煎劑能促進生長抑素的分泌[13]。
6.毒性  大鼠腹腔注射的LK50,總內酯為300mg/kg、二氯木香內酯為200mg/kg[3]。
性味
味辛、苦,性溫。效膩、糙、輕。 1.《無誤蒙藥鑒》:“性銳、溫! 2.《金光注釋集》:“味甘、苦、辛!
功效
破痞,調元,祛痰,排膿,防腐,解赫依血相讓。
主治
主治膿腫,咳痰,氣喘,耳膿,包如病,胃病,噯氣,嘔吐,胃痧,白喉。 1.《要決醫(yī)典》:“主治赫依病,血癥和胃脹,肺病,白喉,肉毒積蓄等病! 2.《無誤蒙藥鑒》:“治赫依血相訌引起的胃腑脹痛,肺病,白喉,潰腐等癥!
用法用量
內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
附方
1.治偏頭痛,耳流膿水 木香、訶子各10g。制成意散劑。每次3~5g,水煎,清湯滴耳。(《診治醫(yī)典》二味木香湯) 2.治咳嗽,肺膿痰 沙棘18g,甘草9g,木香15g,葡萄干12g,梔子6g。制成散劑。每次1.5~3g,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診治醫(yī)典》五味沙棘散) 3.治巴達干包如引起的呃逆,嘔吐,胃痧等癥 木香80g,梔子4Og,全石榴、瞿麥各48g,白豆蔻36g,蓽茇40g。制成散劑。每次1.5~3g,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蒙醫(yī)藥方劑匯編》六味木香散)
制劑
菖蒲四味丸 石菖蒲、木香各100g,高良400g,紫硇砂200g。以上四味,紫硇砂粉碎成細粉;其余石菖蒲等三味加乙醇提取2次,每次2h,合并提取液,濾過,濾液減壓回收乙醇、濃縮成稠膏;加入紫硇砂細粉混勻,80℃烘干,粉碎成細粉,制粒,干燥,裝入1000粒膠囊即得。本品為膠囊劑,內容物為棕褐色顆粒;氣香,味辛、澀。功能鎮(zhèn)巴達干、赫依,消喘止痛。用于膈肌痙攣,胸悶氣短,胸肋刺痛,消化不良。每次2~3粒,每日1~2次。(《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蒙藥分冊》1998年)
臨床研究
參考文獻
化學成分 (1)李廣勛.中藥藥理毒理與臨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2.187 (2)Yoshikawa M,et a1.Chem Pharm Bul1,1993,41:214 藥理 (1)王明江,等.同濟醫(yī)科大學學報,1992,21(3):209 (2)Bose B C,et a1.J Pharm Sci,1967,50:679 (3)Gupta O P,et a1.Ind Med Red,1967,55:1078 (4)陳少夫,等.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4,14(7):40
苗藥名出處
參考
《中華本草》蒙藥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 名: (必填項)
    評論內容: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