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yǔ)拼音 | Qian ma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蘇瓦高得,蘇瓦,蘇瓦布如木,呼日勒其琿乃-法日
|
考證 | 本品載于《無(wú)誤蒙藥鑒》和《認(rèn)藥白晶鑒》!墩J(rèn)藥白晶鑒》稱:“生于廢棄的舊址等處,莖直立,紫色,有微小的白刺,葉黑褐色,觸及即起泡,分山地蕁麻和平地蕁麻兩種!鄙鲜鲋参锷、形態(tài)特征與蒙醫(yī)所沿用的麻葉蕁麻和狹葉蕁麻之特征基本相符,故認(rèn)定歷代蒙醫(yī)藥文獻(xiàn)所載的蘇瓦高得即哈拉蓋(蕁麻)。
|
中藥材基原 | 為蕁麻科植物麻葉蕁麻、狹葉蕁麻的全草。
|
動(dòng)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1.麻葉蕁麻 Urica cannabina L.
多年生草本。莖高達(dá)150cm,有棱,生螫毛和緊貼的微柔毛。葉對(duì)生,葉片輪廓五角形,長(zhǎng)4~12cm,寬3.5~12cm,3深裂或3全裂,一回裂片再現(xiàn)狀深裂,兩面疏生短柔毛,下面疏生螫毛;托葉離生,狹三角形。雌雄同株或異株,同株者雄花序生于下方;花序長(zhǎng)達(dá)12cm,雄花序多分枝;雄花直徑約2mm,花被片4,雄蕊4;雌花花被片4深裂,花后增大,包著果實(shí),長(zhǎng)達(dá)2.5mm,有短柔毛和少數(shù)螫毛,柱頭畫筆頭狀。瘦果卵形,扁,長(zhǎng)約2mm,灰褐色,光滑;ㄆ7~8月,果期8~9月。
生于山野、路邊、草原、坡地。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2.狹葉蕁麻Urtica augustifolia Fisch.ex Hornem.
多年生草本。莖高40~150cm,四棱形,有螫毛,分枝或不分枝。葉對(duì)生,披外形或狹卵形,長(zhǎng)4~10cm,寬1.2~2.8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有尖鋸齒,上面疏生短毛,下面沿脈上有疏生短毛;托葉分生,條形。雌雄異株,花序長(zhǎng)達(dá)4cm,多分枝;雄花花被片4,雄蕊4;雌花較雄花小,花被片4,在果期增大,柱頭畫筆頭狀。瘦果卵形,扁,長(zhǎng)約lmm,光滑。
生于山坡、林邊或溝邊。分布于我國(guó)東北及華北、西北地區(qū)。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來(lái)收,切段曬干。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麻葉蕁麻全草含多種維生素,鞣質(zhì)[1],香葉木苷(diosmin)[2],小蘇堿(stachydrine)[3]。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苦、辛,性溫。效重。
|
功效 | 抑赫依,調(diào)胃火,解毒,破痞。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xiàng) | |
附方 | |
制劑 |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xiàn) | 化學(xué)成分
(1)黑龍江省主要野生藥用植物的鑒別及中草藥新制劑(第一分冊(cè)).1971.241
(2)Hegnauner R.Chemotaxanornic der Pflanzen Bd(Ⅲ).1973.6632
(3)Vishnerskii O Y,et a1.C A,1989,110:219188n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