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作
|
漢語拼音 | ZANGLING
|
拉丁名 | Pantholops hodgsoni Abel.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苿游锊亓绲慕、喉頭、睪丸、脂、血、肉等。
|
動植物形態(tài) | 體型中等。鼻端被毛;鼻孔大,鼻子膨脹部位于兩側,內有擴張囊。雄性吻部粗壯。蹄較小。雄性具一雙直立的角,雌性無;除角尖處外,全角具有顯著的橫棱。全身毛厚密,毛直立,略脆。體背呈淺紅棕色,向下逐漸轉白色。雄性臉部黑色,雌性白色。耳內近似白色,耳背純白色。四肢淺灰白色,前面有黑色或黑棕色縱紋。尾與體背同色。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藏、青海,為青藏高原特有種。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棲息于海拔4000~6000m的高原地帶。結群活動。夏季在山谷、草原地方生活;冬季遷往溝谷。以各種牧草為食。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捕殺后取藏羚羊角,燒炭,研細;喉頭、睪丸、肉鮮用或晾干,研細;脂,鮮用;血,煮成塊,晾干,研細。
|
藥用部位 | 以角、喉頭、睪丸、脂、血、肉等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藏羚羊角呈側扁長圓柱形,較直,微呈S形彎曲。表面黑褐色,不透明,光滑。有微細縱走紋理,約占角長的1/3。角的下方3/3部分,在一側有較明顯隆起的環(huán)脊約16個,環(huán)脊間距離近相等,約2cm。角的基部橫截面扁圓形,長徑5cm,短徑4cm,中央有白色骨塞,骨塞中央有一圓孔,橫截面周圈不呈齒狀,較光滑,與外面角鞘脫離。 顯微鑒別:1.橫切面:組織呈波浪狀,在角的尖端處波峰明顯,隱約可見束的構造,呈三角形、月牙形,雙凸透鏡形甚至呈窄條狀。逐漸向角基部,波浪漸漸平坦,束也逐漸變粗,呈橢圓形。束的密度20~120個/mm確良z(2),髓腔長徑20~40~150μm,基本角質組織深棕色,細胞含多數(shù)深棕色色素顆粒,顆粒常排列成絲狀。束內同心性皮層細胞2~3層,含有少量棕色色素顆粒。 2.縱切面:可見棕色基本角質組織與淡棕色的束,縱長相間排列。在角尖端部束不易察見,向基部則越明顯,其中髓道也愈粗。鏡檢粉末深棕色,基本角質細胞呈亮棕色,內含深棕色色素顆粒,縱長排列成明顯的棕色絲狀。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藏羚角味咸,性平。藏羚血味甘、澀,性平。藏羚肉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晶珠本草》載:藏羚角和黃羊角止瀉,前者燎焦治培根、項癭,止疼痛。死胎不能墜下,藥用相思子、硇砂、蘇門羚角,藏羚角,酒配合內服,再以旱獺洞口土熱熨。
|
藥物應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