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朝代】 明代
【出處】 《普濟方·針灸》
【描述】 《普濟方·針灸》卷一
九針論
九針之宜者。一曰镵針。法天。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泄。故镵針者。取法于布針。去末半寸。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以治熱在頭身也。經(jīng)曰。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镵針。二曰圓針。法地。謂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圓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故圓針者。取法于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經(jīng)曰。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針。三曰鍉針。法人。謂人所以生成者。血脈也。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圓其未。令可以接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故鍉針者。取法于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經(jīng)曰。病在血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針。四曰鋒針。法時。謂四時八風之客于經(jīng)絡之中。為痼疾者也。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銳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故鋒針者。取法于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
癰熱出血。經(jīng)曰。病在經(jīng)絡為痼證者。取以鋒針。五曰鈹針。法音。謂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審此數(shù)者。然后用刺。庶乎適當。無或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