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消毒
應用針刺必須嚴格注意消毒滅菌。針刺前的消毒滅菌范圍應包括針具器械、醫(yī)生的手指和病人的施針部位。
針具器械消毒:方法很多,應盡量采用高壓蒸氣滅菌法。 高壓蒸氣滅菌:將毫針等針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閉的高壓蒸汽鍋內滅菌。一般在1.0~1.4kg/cm2的壓力、115~123℃的高溫下保持30分鐘以上,才可達到滅菌要求。
藥液浸泡消毒法:將針具放在75%酒精內浸泡30~60分鐘,取出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器械消毒液內浸泡(如0.1%新潔爾滅加0.5%亞硝酸鈉)。直接和毫針接觸的針盤、鑷子等也需進行消毒。經過消毒的毫針,必須放在消毒過的針盤內,外以消毒紗布遮覆。
醫(yī)生手指消毒:醫(yī)生的手,在施術前要用肥皂水洗刷干凈,或用酒精棉球涂擦后,才能持針操作。
施針部位消毒:在病人需要針刺的穴位皮膚上用75%酒精的棉球擦拭,應從中心點向外繞圈擦拭;蛳扔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涂擦脫碘。穴位皮膚消毒后,必須保持潔凈,防止再污染。
3. 進針法
臨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針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挾持針柄,其狀如持毛筆,故右手稱為“刺手”。左手爪切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故稱左手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針具,施行手法操作;進針時,運指力于針尖,而使針刺入皮膚,行針時便于左右捻轉,上下提插和彈震刮搓以及出針時的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夾持針身協助刺手進針,使針身有所依附,保持針垂直,力達針尖,以利于進針,減少刺痛和協助調節(jié)、控制針感。具體的進針方法,臨床常用有以下幾種:
指切進針法 又稱爪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邊,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宜于短針的進針。
夾持進針法 或稱駢指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膚表面位置,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用于長針的進針。
臨床上也有采用插刺進針的,即單用右手拇、食二指夾持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使針尖露出2~3分,對準腧穴位置,將針迅速刺入腧穴,然后將針捻轉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據需要選用適當押手配合行針。
舒張進針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膚松弛部位的腧穴。
提捏進針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將針刺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醫(yī)學.全.在線.網.站.提供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端將針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進針,如印堂穴等。
以上各種進針方法在臨床上應根據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點,針刺深淺和手法的要求靈活選用,以便于進針和減少病人的疼痛。此外,也有采用針管進針的,即備好玻璃或金屬制成的針管,針管長度約比毫針短2~3分,以便露出針柄,針管的直徑,以能順利通過針尾為宜。進針時左手持針管,將針裝入管內,針尖與針管下端平齊,置于應刺的腧穴上,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用右手食指叩打針尾或用中指彈擊針尾,即可使針刺入,然后退出針管,再運用行針手法。
4. 針刺的角度、深度
①角度: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它是根據腧穴所在位置和醫(yī)者針刺時所要達到的目的結合而定。
一般分下列三種角度:
直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適用于人體大部分腧穴。
斜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角左右傾斜刺入。此法適用于肌肉較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即橫刺、沿皮刺。醫(yī)學全.在線網.站.提供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 °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適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頭部的腧穴等。
②深度: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人體內的深淺度數,每個腧穴的針刺深度,在腧穴各論中已有詳述,在此僅根據下列情況,作原則的介紹。
體質:身體瘦弱,宜淺刺;身強體肥者,宜深刺。
年齡:年老體弱及小兒嬌嫩之體,宜淺刺;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宜深刺。
病情:陽證、新病宜淺刺;陰證、久病宜深刺。
部位:頭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宜淺刺;四肢、臀、腹及肌肉豐滿處的腧穴,宜深刺。
總的來說,針刺深度是以既有針感,同時又不傷及臟器為宜。
針刺的角度深度關系極為密切,一般來講,深刺多用直刺,淺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對天突、啞門、風府等穴以及眼區(qū),胸背和重要臟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針刺的角度和深度。至于不同季節(jié),對針刺深淺也有影響,也應予以重視。